摘要:“分享智慧、经验和思考,获得支持、交流与成长。”北京协和医院自2024年9月12日以来,连续举办“内科下午茶”活动,以朋辈交流分享助力青年医务工作者全面成长,打造了温暖的交流港湾。在近六期活动中,大家围绕临床能力进阶、医学模式转变、科研能力成长、人工智能应用等
“分享智慧、经验和思考,获得支持、交流与成长。”北京协和医院自2024年9月12日以来,连续举办“内科下午茶”活动,以朋辈交流分享助力青年医务工作者全面成长,打造了温暖的交流港湾。在近六期活动中,大家围绕临床能力进阶、医学模式转变、科研能力成长、人工智能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技能,点燃了职业成长的动力与热情。
▲“内科下午茶”活动精彩瞬间
第一年住院医师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各专科轮转中汲取临床经验、获得新知,同时也面临着临床工作、科研压力和职业发展的多重挑战。为帮助2024级内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在第一年住院医期间“破茧化蝶”,焦禹豪、段信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作分享。
焦禹豪认为临床新人需要“三维进化”,做患者生命健康的“守门人”、医护团队的“粘合剂”、优质医疗的“践行者”和医教研的“多面手”。段信民建议大家明确目标、坚定自信、拒绝内耗,那些为病人细致查体最终发现阳性线索的顿悟时刻、教学查房中的传承自觉、医患对话时的共情觉醒,都将化作滋养职业生命力的养分。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关乎治愈的艺术。肾内科陈罡副主任以医学史与哲学发展为轴线作分享,引导青年医生以哲学思辨重构认知框架,以历史视野突破功利主义局限,实现从“疾病修理者”到“健康守护者”的思维跃迁。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需以整体视角理解疾病与人性,这种哲学智慧启示青年医师: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临床能力的精进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保持对医学人文本质的追问,在工作压力中筑牢职业价值根基。文艺复兴时期维萨里解剖学对古典权威的颠覆,映射着当代青年医生亟需的成长型思维——医学进步始终源于对既定范式的批判性思考。笛卡尔范式带来的身心割裂困境警示青年医生:面对现代医学“见病不见人”的异化危机,需主动构建思辨能力,在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间寻找平衡,将技能与人文整合成向心力,这将决定未来医生是沦为技术附庸,还是成长为具有人文温度的临床决策者。
“雪飞炎海变清凉。”2025年1月16日的内科下午茶活动中,社会工作部布恩音乐治疗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音乐疗愈,使内科同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体验了一场曼妙的音乐之旅。大家在志愿者的指挥下扣动琴弦,一边弹奏乐曲,一边吟唱经典歌曲。首首经典曲目,让歌声伴随着琴弦的和声激荡起欢快的涟漪。这场冬日音乐之旅在青年医护心间播撒下温暖的种子。那些治愈他人的双手,也值得被温柔托起。
“始于问题、精于方法、成于实践”,这是神经科赖小星护士长的护理科研实践心得,她结合自身从临床实践到科研突破的进阶历程,诠释了“成长型思维”如何赋能职业发展,为青年护士提供了科研启航的实践范本。
她设计并申请“多功能老年病人服”专利,聚焦老年衰弱领域,围绕衰弱的识别、评估与干预展开系列研究,构建了兼具“温度与精度”的老年整合服务体系,并深入探索抗阻力运动的剂量效应对改善老年衰弱的临床价值。还开发了基于智能健康监测的老年衰弱移动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健康管理,相关成果多次斩获科研奖项,展现了青年护理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大有作为。
当我们还是一名“小白”医生时,没有课题,没有经费,没有数据,这时就做不了临床研究吗?第一年临床医学博士后韩迎东结合其研究经历,展示了如何利用公共数据库资源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并鼓励大家积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科研变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升科研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韩迎东介绍了NHANES、CHARLS、GBD等知名医学公共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优势,详细阐述了这些数据库在样本量、数据类型、覆盖广度及深度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各自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通过实例,向在场青年医生展示了如何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并结合临床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最终推动临床实践的改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雪峰主任医师分享的“DeepSeek时代住院医师智能化实践”备受关注。针对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需求,孙雪峰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AI如何帮助医生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他还分享了AI技术在医疗科研中的潜力与挑战,鼓励青年医生积极拥抱AI技术,利用智能化工具提升自我。
成长型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拥抱挑战的主动选择。当青年医生以“进化者”而非“竞争者”的姿态面对技术浪潮,那些曾经令人焦虑的变革,终将成为照亮医学理想的星辰。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