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王宏坤在调往海军前的最后一站汉口,意外重逢昔日红军战友刘世模。一见刘世模潦倒的家境与身患重病的模样,王宏坤不禁惊问:“你穷成这样,为何不找我?”曾经的红军副军长刘世模,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50年,王宏坤在调往海军前的最后一站汉口,意外重逢昔日红军战友刘世模。一见刘世模潦倒的家境与身患重病的模样,王宏坤不禁惊问:“你穷成这样,为何不找我?”曾经的红军副军长刘世模,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10年刘世模出生在安徽,他的父亲是一个佃农,终年辛苦耕作,大部分收成却要上缴给地主。在那些少数的丰收年份,刘家勉强能够享受到半饱的生活;然而在遭遇自然灾害如旱涝之年,全家便不得不外出谋生,四处流浪。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成了不可能的奢望。为了生存,九岁的刘世模开始在地主家放牛,长日的劳作换来的仅是牛棚中的一处栖身之地和残羹冷炙,连最基本的工资也是奢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世模的父亲意识到单纯的体力劳动不足以保证家庭的未来,于是决定让刘世模学习一门手艺。他被送往镇上的一家裁缝铺学徒。然而这所谓的学徒不过是名义上的免费劳动力。在裁缝铺中,刘世模每天清晨起床,从日出至日落,他被迫做尽所有的杂活,而真正的裁缝技艺却始终未能学到。灰心丧气的他最终选择返回家中,继续帮助父亲从事农活。
1929年,改变了他命运的红军进驻了金寨。红军的到来带来了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贫苦百姓的生活条件。看到这一切,19岁的刘世模毅然决定加入红军,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毛主席合照
加入红军后,刘世模凭借其勇猛和聪明才智迅速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连长。在1931年时任连长的刘世模带领部队冲击独山镇,如狂风扫落叶般驱逐了敌军,巩固了皖西苏区的阵地,显著提升了红军的战斗士气。9月份,随着战略转移的命令,刘世模和他的部队被派往潢川县的仁和集和南亚港,这些地区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敌军的顽强抵抗是他们面临的新挑战。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刘世模接替因伤下场的营长王泽先,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战术调整。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下,刘世模指挥部队进行密集射击,使用手榴弹如同暴雨般轰击对方阵地,这种凶猛的进攻最终迫使敌军溃散。利用这一战机,他迅速指挥部队推进,占领了敌方的关键位置。到了当天下午五点,随着战火的平息,他们夺取了大量战利品,而且成功解放了广阔的苏区土地。
1932年苏家埠战役中,尽管部队筋疲力尽,刘世模仍不失士气,坚持到底以期确保胜利。他巧妙地安排部队在小河南岸的树林中埋伏,等待敌军进入伏击圈。一旦敌人踏入范围,刘世模命令部队开火。
军人
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手榴弹爆炸声阵阵,使敌军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他们迅速发起总攻,激烈的近战使敌军节节败退,敌方将领无力回天,被迫撤回城堡,此后不敢再出。
这场血战持续了五小时,刘世模的部队成功俘获了200多名敌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由于他们出色的战术执行和英勇表现,部队被誉为“共产国际团”,这一称号成为他们的荣誉象征,代表着他们为革命理念所付出的无限勇气和决心。
同年5月,在麻城的战事中,面对坚固的敌阵,刘世模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攻占靠山店,这一战略高地的占领能为红军带来战略优势。经批准后,他带领两个连行军40多公里,于半夜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据点。
合照
他们巧妙地俘虏了两名敌方哨兵,潜入敌营,成功抓获了敌营长和副营长,并且夺取了敌方武器。这场战斗中,红军无一人伤亡,完美俘获了整个敌营。红军在麻城战役中,采取了非传统路线进攻,增加了战斗的难度,但也提高了成功的机会。在严密的秘密行动中,刘世模命令部队保持绝对安静,直到最后一刻突然发动攻击,敌人措手不及。
在1936年越过雪山的艰难行军中,刘世模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一度生命垂危。幸运的是他在医院得到了及时治疗,恢复后投入到更深入的军事理论学习中。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他曾因反对张国焘的政策而受到不公平对待,但党中央最终恢复了他的党籍,他的坚持赢得了正义的归属。
1937年,西征的不利结果震惊了延安的红军领导层和基层。随着这些消息的传播,张国焘的行为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红军大学内的气氛紧张,针对张及一些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的批判愈演愈烈,有人甚至贴上了“土匪”和“军阀”的标签,这些极端的言论令不少干部深感困惑和冤屈。
这一时期许世友因批判而气得吐血,紧急送医;刘世模则在绝望中自行开枪,幸好枪弹未击中要害,经过紧急救治,他得以幸存。当时的情况极为严峻,甚至有谣言称一批红四方面军干部将被枪毙。
面对看似无望的未来,许世友和一些其他红大的干部决定携手返回川陕根据地,寻求与留守的部队重聚,在出发前夕,红大保卫处长王建安得知这一计划后,立刻上报,导致许世友等人被捕。
在这次事件中,“拖枪逃跑”原本是极其严重的罪行,但在主席的直接介入下,处罚被相对减轻,既警示又给了出路,以维护团结和保护人才。刘世模在此次事件中被判处一年徒刑,仅次于许世友。这次事件虽惊险,但长远来看,参与者大多未受太大影响,多数人后来成为八路军的高级干部,其中三人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西安事变后,由于延安的经济困境,组织动员了一些健康状况不佳的干部战士返回家乡。刘世模因肺结核和枪伤恶化,身体虚弱,遂按照组织安排回到大别山的故乡休养。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激发了他的爱国心,他在家乡组织起了近千人的抗日武装力量,随后加入新四军,继续投身于抗日斗争。
刘世模的队伍究竟归属哪个支队一直有争议,一说是编入了新四军的四支队,另一说是加入了李书记领导的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综合刘世模后期的活动和职务,特别是他在津浦铁路两侧的活动,似乎更倾向于他是加入了新四军四支队的可能性较大。此举显示了他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和对国家的忠诚,虽然个人经历曲折,但最终成就了不凡的历史地位。
他很快便重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动中,秘密与当地的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开始在家乡组建新的抗日力量。刘世模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很快显现,他成功聚集了一支千人队伍,还带领他们转战东北,加入更大的抗战行列。在那里他的部队迅速壮大为一个师,并且刘世模被任命为师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刘世模在军事指挥上有着非凡的才能,但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站在他这边。随着东北地区的解放,他原本计划随部队南下继续其军职。然而长期的健康问题迫使他与部队分道扬镳,留在了武汉。
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严重恶化,可能成为部队的负担,刘世模选择不再回归军队。他的生活变得愈发困难,全家依靠一个日本保姆维持日常生活。在武汉的日子里,刘世模一家的生活处境艰难,孩子们衣衫褴褛,家中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难以承担。
1945年,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刘世模率领部队自承德出发,跨越华北地区,进入东北以加强东北解放区的军力。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他首先被任命为某地方军区的司令员,随后又被调至东北野战军的一支主力师担任师长。到了1948年,随着东北地区的全面解放,他带领部队南下,一路从河北打至湖北,表现出色,然而连绵不断的战斗和高压使命也让他的身体状况大受影响,旧病复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随着解放军四野南下,刘世模带领部队进驻湖北武汉。多年的战斗和疾病让他的健康状况日渐恶化,此时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军人福利体系,刘世模和他的家人只能依靠极为有限的军事津贴勉强度日。
他们住在武汉的一个狭窄的旅店房间里,条件十分简陋。刘世模的几个孩子衣衫褴褛,生活在物质极度缺乏的环境中,连基本的医疗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获得充足的营养了。
尽管生活艰难,刘世模却从未向任何人求助,包括他的老战友和组织。他坚持认为,新国家处于建设之初,大家都有自己的重担,他不愿意因私事增加别人的负担。
合照
1950年春,王宏坤因工作之需经过武汉,意外地与刘世模重逢。多年未见的战友如今陷入如此困境,王宏坤感到非常震惊和痛心。面对刘世模的苦境,王宏坤迫切问道:“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我们怎能坐视不理?”刘世模回答道:“大家都在忙于国家大事,我不想因我的问题给你们添麻烦。”
王宏坤听后心情复杂,他立刻向上级写信,说明刘世模的情况,希望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助。得知这一情况后,领导迅速安排了救济,改善了刘世模的生活状况,虽然这为他带来了一些慰藉,但他的健康已大为不如。
1952年,刘世模因长期累积的肺部疾病去世,年仅42岁。他的逝世让许多老战友,特别是王宏坤感到深刻的悲痛。王宏坤在回忆录中写到:“如果他能早些向我们寻求帮助,也许命运会有所不同。”
合照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