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5:41 1

摘要:夏日的青山区,大青山南坡草木茂盛,四道沙河清波潺潺,乡村街巷干净整洁,农家院里笑语喧喧。近年来,青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画卷上挥毫泼墨,让美丽乡

夏日的青山区,大青山南坡草木茂盛,四道沙河清波潺潺,乡村街巷干净整洁,农家院里笑语喧喧。近年来,青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画卷上挥毫泼墨,让美丽乡村新图景在青山脚下生动铺展。

生态打底 让绿水青山成“幸福底色”

清晨的大青山南坡,微风拂过,柠条的叶片沙沙作响,黄刺玫的花苞饱满欲绽,油松与侧柏的枝叶在阳光下泛着苍翠光泽。2025年启动的防沙治沙攻坚战大青山南坡提质增效项目,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在2.56万亩的建设区域里,森林抚育、林分改造、节水灌溉等任务有序推进,苗木长势创下历史新高,昔日的荒坡正蜕变为守护家园的“天然氧吧”。

生态是青山区的“生命底色”。这里划定13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面积的49%;在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段131.4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悉心呵护。5681公顷森林、6706公顷草原、254公顷湿地,共同织就一张细密的绿色生态网,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筑牢根基。

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同样如火如荼。4月的兴胜镇东达沟村,村民们排着队领取全生物降解地膜,一卷卷环保地膜整齐码放,像等待出征的“绿色卫士”。2025年,青山区免费发放可降解地膜4677卷,覆盖耕地7000余亩,这已是连续第三年全域推广。与传统地膜不同,这种地膜在自然条件下能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既保住了农作物需要的温度与水分,又省去了农户回收残膜的麻烦。“以前收完庄稼满地捡地膜,现在不用管它,自己就‘化’了,地也越种越肥!”兴胜镇种植户王大姐的话道出了农户们的真切感受。

水生态治理成效同样亮眼。青山区12条河道总长88.98公里,经过持续治理与修复,如今全部实现“无黑臭水体”目标。2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100%和98%以上。“以前村里污水顺着沟流,夏天臭烘烘的;现在家家有水冲厕,污水进管网,房前屋后还种上了花花草草。”青福镇村民李大叔指着整洁的院落,笑得合不拢嘴。

从完成5000亩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到铲除20亩外来有害植物刺萼龙葵;从“无废城市”建设降低工业固废强度,到安全守护5个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青山区用一个个扎实举措,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产业造血 乡村振兴硕果盈枝

“你看这一排排仓库,以前可是荒草没膝的碎石坡!”站在笸箩铺村仓储物流园前,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来往的货车算起账:“2024年15间仓库全租出去了,收入突破90万元,比2020年翻了近两番!”这个占地近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如今成了村集体的“聚宝盆”,更成了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的“连心桥”。

2016年的笸箩铺村,集体经济账上“羞涩”、发展方向迷茫。村两委班子揣着笔记本、扛着铁锹,走遍田间地头找路子。在村民炕头,他们记下“盼增收”的心声;在老党员座谈会上,“盘活荒坡搞物流”的提议点燃了希望。村子紧邻国道的交通优势,加上周边乡镇电商崛起、物流仓储“一库难求”的机遇,“仓储物流”的路子越走越清晰。

2017年开春,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荒坡沉寂。村党支部书记带着班子成员白天盯施工、晚上算成本,啃下了土地流转、审批手续办理、资金筹措等一个个“硬骨头”。累计500多万元投入后,荒坡终于“舒展筋骨”:15间仓库装了防火卷帘门和监控设备,园区路面全部硬化,货车能直接开到仓库门口,7500平方米仓储空间稳稳接住了周边企业的“大订单”。如今,这里既有农业毛管生产厂的货物周转业务,也储备着周边万亩农田所需要的化肥种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物流枢纽”。

而在兴胜镇东达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魔法”正让乡村焕发新生。走进东达山度假村,当代美术馆、非遗特色街、研学基地错落有致,29位艺术家在此扎根,剪纸、陶艺等老手艺成了吸引游客的“香饽饽”。“以前哪见过这阵仗,现在天天能瞅着各地来的人看咱这老手艺,心里美着哩!”剪纸铺的潘阿姨笑着说。

东达沟村的“蝶变”,始于对自身“三大资源优势”的挖掘。这里距市区20公里,半小时车程的客源优势明显;道路硬化、水冲厕入户、天然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乡村生活既便捷又有品位;赵长城遗址、百年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更让村庄有了独特韵味。2016年以来,村里接连举办六届端午艺术节、两届农民丰收节和年猪节,让这里成了包头市小有名气的文化艺术村落。

“三联运营模式”让发展红利实实在在装进村民口袋。区委、区政府投入近8000万元为项目赋能,区文旅局提升景观品位,农牧局规划绿植种植,共同打造出“步步有景、四季有景”的画卷;东达沟村与周边村党组织联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境;村民用闲置土地入股获得资产性收益,开农家乐、民宿获得经营性收益,在景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如今,12间民宿解决24人就业,受益农户100余户,村民收入从2017年人均不足1万元涨到超3万元。“这几年收入噌噌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王大姐的话里满是喜悦。

科技添翼 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以前地里出问题,要么自己瞎琢磨,要么上网查资料。现在打个电话,专家就来支招!”兴胜镇二相公村种植户说起“蒙农创”科技110服务热线,连连称赞。2025年,包头市开通“96326”服务热线,青山区还增设专线0472-6210810,农牧民遇到种植、养殖难题,一个电话就能连线专家团队。

这支由种植、畜牧、农机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服务队伍,响应迅速:简单问题线上当日解答,复杂情况实地精准指导。“有次玉米叶子发黄,打热线后专家当天就来了,说是缺钾,按方子施肥后果然好了!”种植户李大哥的经历,正是科技服务“零距离”的生动写照。除了热线服务,青山区还邀请专家深入乡村开展“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通过讲解肥料知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学到本领。

惠农政策更让农牧民心里“暖洋洋”。2025年,青山区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7万元,惠及两镇15村的660户农户,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到账,每亩地能为农户增加几十到上百元收入。“种20亩地,补贴就有两千多,够买好几袋化肥了!”种植大户张大叔算起补贴账,满脸笑意。农机购置补贴同样给力,截至目前已发放5.11万元,帮助农牧民、合作社以更低成本购置先进农机,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基础设施改善让乡村生活越来越舒心。2024年,青山区建成水冲式卫生户厕2118个,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污水治理率超90%,自来水集中供水全面通到家门口。兴胜镇笸箩铺村加装除硬度水处理设施后,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东达沟村主要道路全面硬化,绿化率超30%,村民李大叔感慨:“以前下雨踩泥坑,现在走哪都是平平整整的路,心里真舒坦!”

从“蒙农创”科技110的精准服务,到惠农补贴的“真金白银”;从户厕改造的“小细节”,到供水保障的“大民生”,青山区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同心筑梦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我们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干活有劲头,日子有奔头!”兴胜镇党委书记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生动景象。兴胜镇辖区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聚居着13个民族,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产业固本、共富强基、非遗赋能、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为民族团结“把舵定向”。镇里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牵头、部门协同、镇村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年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将民族工作纳入村级班子考核体系,考核权重达15%。“红石榴干部培优计划”选派45名干部参加民族理论培训,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干部心里扎根。

宣传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直通兴胜》月刊、微信公众号推出专题报道1500余篇;“红石榴”宣讲队采用“理论+故事+互动”模式,开展“籽籽同绽石榴红”活动230余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在东达山度假村艺术街区,29位艺术家创作民族题材非遗作品200余件,端午艺术节、农民丰收节期间,各民族群众一起包粽子、庆丰收,欢声笑语中情谊更浓。

产业融合让各族群众共富共乐。镇里投资1.2亿元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使蔬菜亩均效益提升30%;依托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引进企业12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人均月工资达5500元。沙尔庆村的“共护生态”养殖基地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养殖经验丰富的村民分享蛋鸡养殖秘诀,熟悉有机肥生产的村民牵头优化生产流程,定期的养殖技术交流会成了各族村民畅所欲言、互相学习的平台。2024年,沙尔庆村合作社实现经营性收入91.4万元,其中11.47万元作为公益基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困难群体帮扶,剩余79.93万元全部分给村民。年底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崭新钞票码放整齐,全村股民按户领分红,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以前养几只鸡够自家吃就不错了,现在跟着村里的项目干,不仅月月有务工收入,年底还能领到实打实的分红现金,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的心声道出了共同致富的喜悦。此外,“非遗工坊+电商”模式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带动3000人就业,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手拉手、肩并肩,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明共建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12支各民族志愿服务队解决群众需求800余项,“星级文明户”评选、道德讲堂让文明新风拂面而来;“银龄安康”工程提供养老服务1.22万人次,文明村镇覆盖率达100%。红石榴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跳着民族舞蹈;非遗研习馆里,老艺人教孩子们剪纸、面塑,文化的血脉在交流中流淌。

青山含黛,沃野流金。如今的青山区,生态底色更亮,产业引擎更劲,民生福祉更实,民族团结更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山区正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继续书写着“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新篇章。

来源:青山人青山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