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病理检测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也就是十二指肠乳头早癌。面对传统开腹手术需切除六个器官的高风险,患者选择接受内镜微创治疗。
近日,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三病区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早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经出院了。
半月前,家住岳阳的许女士因胆总管结石入院治疗。术前,在完善相关检查时,胃镜检查意外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区存在1.8厘米癌前病变。
经病理检测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中度非典型增生,也就是十二指肠乳头早癌。面对传统开腹手术需切除六个器官的高风险,患者选择接受内镜微创治疗。
“该区域涉及胆管、胰管双重重要解剖结构,手术犹如在血管密布的枢纽地带实施精准拆弹。”主刀医师吴明浩教授介绍,十二指肠乳头是胰管和胆总管开口的重要部位,所以内镜下乳头切除术在技术上不同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黏膜下切除,其技术要求和精细程度高,并发症处理困难,止血难度大,手术耗时长。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医疗团队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灶后,预防性实施胆胰双支架植入术,降低术后胰腺炎、胆管狭窄等并发症风险。
据了解,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是十二指肠特殊部位的肿瘤,通常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下降、乏力、贫血、黄疸等症状。一般为良性肿瘤,但恶变率高。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约七成患者确诊时已丧失微创治疗机会。
传统外科手术需切除胰头、十二指肠等六器官,且容易发生术后胰瘘、出血、胆瘘及感染等并发症,即便患者勉强保住性命,却明显降低了生活质量、恢复慢,许多患者因此“望而却步”不敢手术。
近年来,随着内镜超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ERCP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治疗已成为早期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首选,与传统的手术相比,内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保护了器官功能。
吴明浩主任提醒,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为胆结石或慢性胰腺炎。建议长期胆囊结石患者、慢性胰腺炎人群及50岁以上烟酒爱好者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尤其出现不明原因黄疸、腹痛或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三病区 唐媛媛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