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发改委、国新办等多个重要会议都着重强调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政策从规划引领、民生改善、资金扶持、发展方向指引等多个维度,全面推动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
政策背景:战略格局升级,全维度扩容提质
2025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发改委、国新办等多个重要会议都着重强调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政策从规划引领、民生改善、资金扶持、发展方向指引等多个维度,全面推动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城市更新战略全面升级的背景下,重庆积极落实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目前多项实践经验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基于此,本文从政策规划、多元协作、民生导向三方面,梳理重庆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Part 01
政策发力,重庆城市更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政策定调的大方向下,重庆积极响应,2025年以来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相关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计划:
1月,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提出,提速打造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集中呈现一批生活、消费、创业新场景。
5月发布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制定的《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8月进一步强调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
其中,《重庆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提升示范项目涵盖了商业、文化、生态、民生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微改造、精细化治理等方式,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场景。
目前,各子项目积极建设推进中,观音桥东环道网红天桥改造、嘉陵东村56号、曾家岩社区食堂、后堡80后街区、道角1979文创艺术社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九龙坡区文化村、MSG汇星项目等部分已投入运营。
同时,各项目因地制宜,通过资源片区统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方式,激发城市空间新活力,打造重庆特色的高质量城市更新路径。
Part 02
多元协作,引导社会投资深度参与
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课题,重庆以政企联动探索新型多元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投资人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委托代建等多种途径,深度参与城市更新投融建管运全过程,实现多元协作。
从近期公布的城市更新投资机会清单来看,其中两江新区城市更新投资清单的资金来源,社会投资项目占比58%,以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及后期运营、产业改造升级、商业更新改造为主。社会投资正从“资金输血方”升级为“可持续更新引擎”,推动城市更新从“物理改造”转向“经济增值与民生改善协同”的价值创造。
合作案例:九龙坡区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全国首个PPP模式改造项目——九龙坡区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愿景集团与国企平台公司渝隆集团混改成立SPV公司统一运营,深度挖掘停车位、智慧商超、立体广告等“造血点”,实现项目可持续增收。
更通过“物业+”模式延伸价值链:专业物业公司除基础服务外,成功挖掘了片区的闲置资源,促进了资源的再利用,并开拓了停车、农贸、商超和广告等盈利场景,进一步激活了社区小微商业,如重庆小面、家电维修和裁缝理发等,实现了老旧小区改造的盈利可持续性。
Part 03
以民生为需求导向,聚焦居民实际需求
如今,城市更新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场协同共治的社会实践。重庆城市更新坚持以民生为需求导向,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改什么”由群众说了算,坚持更新为民。
其一,通过组织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三师”深入社区,提供专业服务,架起了居民需求与专业技术之间的桥梁。从最初获取居民需求谋划如何补短板,到中期与居民沟通确定方案,再到后期了解居民满意度并持续反馈更新,充分体现了专业技术力量在多元参与沟通协调机制中的桥梁作用。
其二,探索“共筹共享”的资金筹措模式,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政府引导产权人树立“主人翁”意识,通过出资出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具体来看,通过整合使用房屋大修基金、住房公积金、居民自有资金和社区公共收益等多种资金,形成“资金池”,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典型案例: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
如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城市更新项目,政府出资改善老旧社区环境后,区属国企征收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引入多元业态,形成各具特色商业界面,使周边物业价值大幅提升,带动居民自发装修临街房屋,撬动居民投资约1亿元,实现片区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总结:在国家城市更新战略全面升级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契机。作为先行者,以系统政策为引领、以多元协作为支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逐步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后续重庆将通过深化城市体检、优化实施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加快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激发城市空间新活力,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重庆经验”。
— END —
来源:重庆房产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