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器官最决定寿命?美国研究找到了答案:不是心脏肝脏而是大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3:13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老先老脑”,这句话你可能听过。但你知道吗?决定一个人最终能活多久的,往往不是心脏、不是肝脏,而是——大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哈佛大学一项历时25年的研究发现:大脑健康状况,几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健康长寿。

心脏、肝脏、肾脏出问题,确实会危及生命。但这些器官往往有明确的预警信号,也有较成熟的治疗手段。而一旦大脑开始“衰老”,不仅恢复极为困难,还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医生提醒:保护大脑,从中年就要开始。

2017年,《美国神经病学杂志》刊登了一项重要研究。哈佛医学院追踪了超过1.2万名中老年人,发现:

大脑萎缩越早的人,寿命越短;脑白质病变严重者,未来十年内患认知障碍、脑卒中、甚至死亡的风险显著升高。

研究人员指出,大脑健康是一种“系统性指标”。它不仅反映神经系统状态,还与血压、血糖、血脂、炎症水平等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大脑就像一个“总指挥”,一旦它出问题,身体各个系统都可能开始“散架”。

很多人以为记性变差,才是大脑变老的开始。其实不然。

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指出,大脑早衰的信号往往很“隐蔽”,很多人都没当回事:

情绪起伏大,经常莫名烦躁或易怒;

睡眠变差,醒来感觉脑子“没睡够”;

做事效率下降,容易分神、丢三落四;

对新鲜事物兴趣减退,懒得学习、懒得社交。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3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一半以上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而在这些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发病前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脑卒中,俗称“中风”,本质上是大脑局部血流突然中断,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它可能在几分钟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专家指出,70%以上的脑卒中都可以通过控制风险因素来预防,比如: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头号帮凶”,一定要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

高血糖、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硬化,堵住通往大脑的血管;

抽烟喝酒: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

久坐不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血栓形成。

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中招。

很多人吃保健品、喝汤药、花大钱体检,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真正影响大脑寿命的细节

1. 每天快走30分钟,大脑更年轻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指出,规律运动可以将脑卒中风险降低30%以上。快走、慢跑、游泳、骑车……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就能改善大脑血流,增强神经连接。

2. 睡够7小时,不是奢侈是刚需

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者,记忆力下降速度比正常人快40%以上。大脑在睡眠中才能“清理垃圾”,修复受损神经。如果你经常熬夜,第二天“脑子像浆糊”,那就是大脑在报警。

3. 控制情绪波动,稳定比激情更重要

长期焦虑、抑郁,会让大脑皮层的“灰质”体积缩小,影响认知功能。与其追求“鸡血式”生活,不如让自己保持平稳、规律、有节奏的心态,这才是对大脑最好的保护。

4. 给大脑“喂点新鲜感”

研究表明,经常学习新技能、保持社交活动,可以延缓大脑老化。学个新菜谱、尝试写日记、和朋友聊天、听听播客……这些日常小事,都是给大脑“做体操”。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老人:身体挺好,就是越来越“糊涂”?不记得吃饭、忘了回家的路、突然说出奇怪的话、性格大变、甚至怀疑家人要害他……

很多人以为这是“老了正常”,实际上,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且每年新增近30万人。遗憾的是,目前这种病还无法治愈,只能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很多人把长寿当目标,但如果老了躺在床上、认不出儿女、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那样的“长寿”真的有意义吗?

医生们说得很清楚:

“能自己吃饭、认得家人、还能讲几句笑话——这才是真正健康的长寿。”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你的大脑,还清醒。

[1]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 “Neurodegeneration and lifespan: a 25-year prospective study”. Neur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3] 《老年痴呆症诊疗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加油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