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家千金到革命女杰,她的一生比传奇更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2-16 18:40 1

摘要:1878 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的茶叶商人家庭,作为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她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叛逆性格。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女性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然而,何香凝却不愿被命运的枷锁束缚,她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1878 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的茶叶商人家庭,作为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她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叛逆性格。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女性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注定,然而,何香凝却不愿被命运的枷锁束缚,她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在何香凝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按照当时的习俗,试图给她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通过用布帛紧紧缠裹女子的双脚,使其骨骼变形,以达到 “三寸金莲” 的效果。这种陋习不仅给女性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限制了她们的行动自由。何香凝对缠足深恶痛绝,每当母亲给她缠上裹脚布,她就会在夜里偷偷用剪刀剪开。母亲发现后,对她进行严厉的斥责,但何香凝毫不退缩,依然坚持自己的反抗。就这样,何香凝与母亲展开了一场缠足与反缠足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几十次,最终,母亲被她的坚定意志所打动,无奈地放弃了给她缠足的想法。何香凝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一双大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 “异类” 。

除了反对缠足,何香凝还对读书有着强烈的渴望。在她的家中,只有哥哥们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深入人心,何香凝的父亲也深受其影响,他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甚至会夺走男子的聪慧。但何香凝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觉得女孩子同样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能够学习知识,何香凝偷偷地买来书籍,躲在房间里自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向哥哥请教,或者让贴身丫头拿着问题去问先生。她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即使在没有正规教育的情况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不少知识。

何香凝的叛逆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她的父母担心她将来嫁不出去,然而,正是她的这份叛逆,让她在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也为她的革命之路奠定了基础。

1897 年,19 岁的何香凝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廖仲恺结为夫妻。这场婚姻的促成,源于廖仲恺父亲临终前的遗愿 —— 要为儿子娶一个大脚媳妇。在那个以小脚为美的时代,何香凝的大脚显得格外独特,也因此,她与廖仲恺的缘分就此展开。

起初,何香凝对廖仲恺的外貌有些失望,廖仲恺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与她心中的理想伴侣形象相差甚远。然而,婚后的相处让何香凝逐渐发现了廖仲恺的闪光点。廖仲恺心地善良,勤奋好学,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的思想进步,对新事物充满了热情。这些优点让何香凝对他刮目相看,两人在相互了解中,感情日益深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都渴望通过留学来寻求救国之道。廖仲恺也不例外,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决定前往日本留学。然而,留学的费用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何香凝深知丈夫的志向,她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的嫁妆首饰,又向娘家借了一部分钱,帮助廖仲恺筹集了留学的经费。1903 年 1 月,廖仲恺终于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 。

何香凝并没有满足于在家中等待丈夫归来,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样强烈。两个多月后,她卖掉了家中剩余的东西,凑够了路费,追随廖仲恺的脚步,也来到了日本。在日本,他们一同进入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在日本留学期间,何香凝和廖仲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03 年 7 月,孙中山来到日本,他的革命思想和理念深深吸引了何香凝夫妇。在一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聚会上,何香凝和廖仲恺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的演讲慷慨激昂,他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呼吁大家团结起来,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何香凝和廖仲恺被孙中山的激情所感染,他们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

此后,何香凝夫妇多次拜访孙中山,表达了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和参与的决心。孙中山对这对年轻夫妇的热情和诚意十分赞赏,他委托何香凝夫妇在留学生中联络有志之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努力。何香凝和廖仲恺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集会和演讲,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事业招募人才。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何香凝成为了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和廖仲恺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同盟会的工作中。他们的家成为了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点,何香凝不仅要负责联络和掩护工作,还要照顾同志们的生活起居。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大家准备饭菜,料理家务,毫无怨言。在这个小小的联络站里,何香凝见证了无数次重要的会议和决策,她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何香凝逐渐意识到,妇女的解放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和压迫,她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才华被埋没,命运被他人主宰。何香凝深知,只有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局面,让妇女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何香凝作为孙中山亲自指定的女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在大会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而努力。她撰写并提交了两份提案,一份是提出 “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 的男女平等原则,另一份是建议 “在党中央组织妇女部” 以领导全国妇女运动 。

何香凝的提案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廖仲恺作为她的丈夫,一直坚定地站在她的身后,为她的提案提供了大力支持。共产党员李大钊也对何香凝的提案表示赞同,并为她签名附议。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何香凝的两份提案都得到了大会的通过。“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 的原则被写进了会议宣言,成为了国民党的一项重要政策;而设立中央妇女部的提议也于 1924 年 1 月 31 日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决定,何香凝被任命为中央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的妇女工作 。

中央妇女部的成立,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何香凝以中央妇女部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种妇女运动,努力推动妇女的解放。她领导出版了《妇女之声》旬刊,通过这个刊物,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传播先进的理念,为广大妇女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她还举办妇运讲习所,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力量,为妇女运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在妇运讲习所里,何香凝亲自授课,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见解,启发学员们的思想,激发她们的斗志。她还邀请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和革命家前来授课,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

除了创办刊物和讲习所,何香凝还设立了女工学校,关注女工的权益和发展。在当时的社会里,女工们面临着恶劣的工作环境、超长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工资待遇,她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何香凝看到了女工们的困境,她决定为她们做点什么。她在女工学校里,为女工们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她们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她还组织女工们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她们的团结和凝聚力,鼓励她们勇敢地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在何香凝的努力下,中国的妇女运动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觉醒,她们走出家庭,投身到社会活动中,为自己的解放而努力奋斗。何香凝不仅在理论上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还在实践中积极推动妇女参与到革命事业中。她深知,妇女只有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1924 年 2 月下旬,何香凝在一次妇女部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建议 —— 组织各界妇女举行一次 “三八” 妇女节庆祝大会,以宣传妇女解放。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会议决定由妇女部发起妇女集会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推荐何香凝为主持人。

为了确保庆祝大会的顺利举行,何香凝进行了精心的筹备。她亲自组织人员制定活动方案,安排各项议程,联系各界妇女团体和学校,邀请代表参加。她还积极宣传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动员广大妇女踊跃参与。在她的努力下,1924 年 3 月 8 日上午 11 时,中国第一次 “三八” 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活动在广州正式举行。

当天,广州各妇女团体和 20 多所大、中学校的女生 2000 余人早早地聚集在广州第一公园,气氛热烈隆重。何香凝主持大会,国民党代表廖仲恺和妇女部长曾醒作演说。何香凝在讲话中着重指出妇女们所受的痛苦,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妇女的双重压迫,她呼吁妇女们一定要团结起来,打倒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争取自己的解放。她的讲话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妇女,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

大会结束后,举行了妇女巡游示威活动。何香凝带领着妇女们高呼 “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争取妇女解放” 等口号,沿着预定的路线游行。她们的队伍浩浩荡荡,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这次巡游示威活动,不仅向社会展示了妇女们的力量和决心,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中国第一次 “三八” 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活动的成功举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中国妇女争得了第一次庆祝自己节日的权利,体现了革命妇女力量的大联合,成为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结成妇女统一战线的标志,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开了一个新纪元。此后,“三八” 妇女节逐渐成为中国广大妇女谋求解放和加强团结的重要节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而不懈奋斗 。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这对何香凝和廖仲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孙中山是他们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离去让何香凝和廖仲恺感到无比悲痛。然而,他们并没有被悲痛所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定地为实现孙中山的遗志而努力奋斗。

廖仲恺接过孙中山的革命大旗,成为了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他继续坚持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积极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他联合共产党人,支持工农革命运动,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和仇恨,他们将廖仲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1925 年 8 月,广州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关于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不胫而走,大街小巷都在流传着这个可怕的传闻。何香凝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她深知丈夫的处境危险,多次劝说廖仲恺增加几个卫士,以防不测。然而,廖仲恺却坦然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坚定地对何香凝说:“增加卫兵,也不能阻止他们行凶。我生平为人做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国家和民众的地方。他们如果安心暗杀我,防备也没有用。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 廖仲恺的话,展现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无畏的精神,何香凝虽然担心,但也为丈夫的坚定所感动。

1925 年 8 月 20 日,那个阳光明媚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清晨,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平静。廖仲恺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与何香凝一同前往中央党部参加会议。他们的车子行驶在熟悉的道路上,廖仲恺或许在思考着会议的内容,或许在憧憬着革命的未来,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当他们的车到达中央党部门口时,何香凝遇到了妇女部的同志,便停下脚步与她交谈了几句。廖仲恺则先一步向会场走去,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坚定而挺拔。然而,就在他登上台阶的瞬间,突然,几名凶手从暗处冲了出来,举枪向他射击。廖仲恺躲避不及,身中数弹,倒在了血泊之中。何香凝听到枪声,心中一惊,她转过头,看到廖仲恺倒下的那一刻,她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了。她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抱住廖仲恺,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然而,廖仲恺却再也没有回应。

何香凝亲眼目睹了丈夫倒在血泊中的惨状,她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她怎么也想不到,早上还与自己一起谈笑风生的丈夫,转眼间就永远地离开了她。廖仲恺的离去,让何香凝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整日以泪洗面,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然而,何香凝并没有被痛苦击垮,她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她要继承丈夫的遗志,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廖仲恺遇刺后,何香凝在自家门口贴上了 “精神不死” 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不仅是她对丈夫的纪念,更是她向国民党右派宣战的宣言。她在廖仲恺的灵前发誓,一定要为丈夫报仇,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她四处奔走,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径。她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感染了无数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香凝积极参与调查廖仲恺遇刺案,她与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寻找线索,希望能够早日将凶手绳之以法。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干扰和破坏,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许多重要线索被切断,一些关键证人也失踪了,廖仲恺遇刺案逐渐成为了一个谜团。尽管如此,何香凝并没有放弃,她坚信,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与此同时,何香凝也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右派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强大,如果不加以阻止,他们将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她开始积极与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和破坏行为。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揭露国民党右派的真面目,呼吁人们保持警惕,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1926 年 3 月,蒋介石制造了 “中山舰事件”,以 “阴谋暴动” 为借口,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还监视苏联顾问,包围苏联领事馆,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这一事件,让何香凝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她意识到,蒋介石已经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敌人。何香凝闻讯后,心急如焚,气愤不已。她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带着一名卫兵,坐上黄包车去找蒋介石。由于全城戒严,交通断绝,蒋介石又行踪不定,何香凝跑了整整一个上午,才终于找到了蒋介石。

见到蒋介石后,何香凝毫不畏惧地含泪斥责道:“总理死后,骨尚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你昨夜那样对待苏联人,太背信弃义了。以德报怨,违背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进程衰退,你将何以面对孙先生?” 何香凝的斥责,句句如刀,直刺蒋介石的内心。蒋介石被何香凝说得哑口无言,他不敢直视何香凝的眼睛,只能低着头,默默地听着她的痛骂。

这次斥责之后,何香凝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她对蒋介石的行为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她决定与国民党右派彻底划清界限。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何香凝去国离乡,侨居国外。在国外的日子里,何香凝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继续关注着国内的局势,积极与国内的革命力量保持联系,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妄图吞并东北三省,进而征服全中国。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却采取了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和镇压国内的抗日民主运动。蒋介石的这一政策,让全国人民痛心疾首,也让何香凝悲愤不已。

何香凝深知,抗日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沦陷,人民受苦。于是,她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力量。她四处奔走,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她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唤醒了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

为了表达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不满和谴责,何香凝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式。她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了蒋介石,并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首诗,如同一把利剑,刺向了蒋介石的内心,也表达了何香凝对蒋介石的失望和愤怒。蒋介石收到裙子和诗后,勃然大怒,但他对何香凝这位国民党元老也无可奈何,只能将愤怒压在心底。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发动了 “一二八” 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何香凝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她和宋庆龄一起,前往十九路军指挥部慰问,给将士们送去了温暖和鼓励。她看到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为了支持十九路军抗战,何香凝积极组织募捐活动,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她带头捐款捐物,将自己的积蓄和珍贵的书画作品都捐了出来。在她的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前线。

除了组织募捐,何香凝还组织领导了上海妇女前线慰劳救护队、难民救济队和救护训练班。她亲自培训救护人员,教她们如何包扎伤口、护理伤员。她还创办了伤兵医院,收容受伤的战士,为他们提供医疗救治和生活照顾。在伤兵医院里,何香凝经常忙碌到深夜,她亲自为伤员换药、喂饭,安慰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伤痛,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她的关怀和照顾,让伤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战胜伤痛的信心。

1934 年 4 月 20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工会联合会等为组织基础,经宋庆龄、何香凝等联合发起,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由宋庆龄任主席,何香凝、马相伯、李杜、胡汉民等为委员。该会制定简章,拟于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以自动武装民众进行抗日斗争。该会发起人及赞成人共 1779 人,该会发表了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签名《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纲领共 6 条:全体海陆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全体人民总动员;全体人民总武装;立刻设法解决抗日经费;成立工农兵学商代表选出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为抗日总机关;联合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切敌人。纲领指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才是中国人民自救亡国的唯一出路”。何香凝积极宣传这个纲领,她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传达抗日救国的理念,呼吁大家团结在这个纲领之下,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1936 年,日本策划并配合伪蒙匪军举兵进犯绥远地区,企图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何香凝深感国难日紧,她再次挺身而出,约集社会名流,积极捐赠书画,于 11 月 20 日在南京中山北路华侨招待所举办了为期 9 天的 “救济国难书画展览” 义卖活动。这次义卖活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民国《中央日报》《申报》报载,义卖现场人山人海,观展总数达十万余人,购书画者络绎不绝。何香凝在义卖期间还慷慨演讲,她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不断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思索与共鸣。这次字画义展售卖所得,全部捐献给绥远地区前方将士作抗战军费,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何香凝在上海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 —— 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她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她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为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在她的领导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活动,组织妇女为前线战士缝制棉衣、做军鞋、送慰问品,还组织妇女宣传队,到各地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此外,何香凝还组建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服务团的成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们提供帮助,她们的勇敢和奉献精神,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赞誉。

何香凝还积极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国际友人保持密切联系,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援助。她还鼓励海外华侨捐款捐物,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力量。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她就赠送自己的绘画一幅以答谢,以此表达对华侨们的感激之情。在何香凝的努力下,海外华侨纷纷伸出援手,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成为了抗战的重要力量。

1949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即将建立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何香凝作为一位历经风雨的革命前辈,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1949 年 4 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在前往北平的途中,何香凝的心情无比激动,她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她深知,自己即将参与到新中国的筹建工作中,这是一项无比光荣的使命,也是她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到达北平后,何香凝迅速投入到筹备新政协的各项活动中。她与其他民主党派人士一道,积极参与讨论和制定新中国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在筹备过程中,何香凝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新政协的顺利召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参与讨论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她还积极参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何香凝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她站在发言席上,激动地说:“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我们的国家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人民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 她的话语,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赢得了全场代表的热烈掌声。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的日子。何香凝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何香凝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她虽已年事已高,但仍然满怀热情地投身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在主持国家侨务工作的十年时间里,何香凝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她深知华侨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致力于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海外侨胞的团结。她经常与海外侨胞通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她还亲自接待回国访问的侨胞,向他们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鼓励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她的努力下,海外侨胞对新中国的了解和热爱不断加深,他们纷纷回国投资兴业,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何香凝也因此被赞誉为 “华侨慈母”。

作为民革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何香凝十分关心民革的各项工作。她经常教育民革党员要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她深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党员们,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她常说:“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 在她的带领下,民革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何香凝还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她衷心拥护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希望早日以和平方式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她通过撰写文章、发表谈话、广播演说等多种形式,呼吁台湾当局和国民党的军政人员站到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贡献力量。她的话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同胞的深情,感动了无数人。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家。她的艺术创作与革命生涯紧密相连,她用画笔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革命事业贡献着力量。

何香凝最初接触绘画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当时,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并画出来。为了满足革命的需要,何香凝进入日本东京上野的美术学校,跟随日本著名画家田中赖章学习绘画 。她勤奋刻苦,努力钻研绘画技巧,很快便掌握了日本画的基本技法,能够熟练地绘制动物、花卉、风景等。

在绘画题材上,何香凝尤为钟情于狮虎、松梅及山川等。她笔下的狮子和老虎,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力量。1910 年创作的《虎啸图》,是何香凝现存最早的作品之一,她将其赠与革命先驱黄兴先生。画面中老虎置身于杂乱草丛,呈现匍匐姿态,蓄势待发,威猛之势逼出画外,寓意着革命的蓄势待发。1914 年创作的《狮》堪称经典,画面中的雄狮造型逼真,何香凝细致地塑造出狮子的体积感与毛色纹样,尤其对其神情刻画入微,以狮子隐喻中华民族精神即将苏醒。诗人柳亚子曾把何香凝作于 1913 年的《狮》图题为《国魂》,并赋诗:“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贴切地将何香凝绘画中隐寓的思想境界表达了出来。

梅花和松树也是何香凝画作中常见的题材,它们象征着革命者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何香凝的《梅花》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梅花的独特魅力,梅花傲立在寒冷的冬季,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展现出一种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她的松树画作,则描绘出松树挺拔苍劲的姿态,无论风雨如何侵袭,松树始终屹立不倒,象征着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顽强抗争的精神。

在长期的艺术活动和创作中,何香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饱含着斗争激情和浩然正气,是她 70 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她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宝库中的佳作珍品。

何香凝还积极将自己的画作用于革命宣传和募捐活动。她通过举办画展、义卖等方式,将画作转化为支持革命事业的力量。1931 年底,何香凝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筹募抗日救亡经费。她的义举得到了众多爱国人士的支持和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侯疑始曾极大夸赞何香凝的虎画艺术:“画虎兼得西方笔法,殊不类出之珩璜中人之手” 。1936 年,何香凝约集社会名流,积极捐赠书画,在南京举办 “救济国难书画展览” 义卖活动,为绥远地区前方将士筹集抗战军费。这次义卖活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展总数达十万余人,购书画者络绎不绝。何香凝在义卖期间还慷慨演讲,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思索与共鸣 。

何香凝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1960 年 8 月,她以 82 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美术协会主席,这是全国美术界对其学术成就与地位的肯定。她的画作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传播中国文化和革命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何香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她从一个叛逆的富家千金,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妇女运动的先驱、抗日救亡的勇士和新中国的建设者。她的每一段经历,都闪耀着光芒,她的每一次奋斗,都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何香凝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她积极投身革命,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她大力推动女权运动,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她坚决抗日救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她热心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的一生,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何香凝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她的勇敢、坚定、无私和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她的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这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铭记何香凝等革命先辈的功绩,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何香凝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将何香凝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她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来源:微风细雨谈心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