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味盲盒 | 一部吃出来的盛唐文明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5:18 1

摘要:唐朝,这座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的盛世王朝,其饮食文化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又融汇了丝路驼铃的异域风情。从宫廷御宴的极致雕琢到市井巷陌的烟火蒸腾,从胡风饮食的鲜活碰撞到道家养生的深邃哲思,唐朝的餐桌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唐朝,这座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的盛世王朝,其饮食文化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又融汇了丝路驼铃的异域风情。从宫廷御宴的极致雕琢到市井巷陌的烟火蒸腾,从胡风饮食的鲜活碰撞到道家养生的深邃哲思,唐朝的餐桌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百味交融宴胡汉

唐朝饮食文化以多元融合与阶层分化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北面南米”的主食结构。北方盛行胡饼、汤饼(面条)、蒸饼(馒头雏形)等面食,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雕胡饭(菰米制)曾受文人推崇。肉食以羊肉为尊,宫廷盛行烤全羊、驼蹄羹等奢华菜品,市井则流行生鱼片(配芥末)、羊肉炙烤。蔬菜种类超60余种,本土时蔬与西域传入的波斯菜、胡萝卜并存。水果以樱桃、荔枝为贵,葡萄经丝路传入后酿成美酒。饮茶因陆羽《茶经》完成体系化,葡萄酒与西域三勒浆则成为宴饮风尚。胡汉交融更催生乳酪酥山(冰淇淋雏形)、古楼子(带馅胡饼)等异域美食,金银器与瓷器共陈的餐桌折射出盛唐的开放气象。

岁时食事藏天时

唐朝上元夜是全民狂欢的“古代春晚”,灯火、杂技、美食、自由与信仰交织,展现盛唐开放包容的气象。主要食物是“面蚕”,用绿豆粉、糯米、面粉和糖等制作,和肉汤一起煮,口感丰富。面蚕可能与蚕神崇拜有关,因为古代重视桑蚕,所以正月十五祭蚕神时会吃这种食物。百姓在家门口用豆粥、油膏祭祀蚕神,少女迎“紫姑神”占卜姻缘,贵族以面塑“子推燕”“蛇盘兔”祈求富贵吉祥。

“上元节的灯火与焦圈甜香尚未散尽,长安城的喧闹已悄然转向暮春时节的清冷滋味。当最后一口胡饼的酥脆在舌尖消融,唐代人的饮食记忆便顺着时序流转,踏入了‘冷灶无烟’的寒食节。

寒食节在唐朝持续三天,后来和清明节合并,但唐代人更重视寒食,寒食节最核心的习俗是三天不烧火做饭,家家户户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被火烧死的悲剧。唐朝人常吃的冷食有凉粥、凉面、凉糕,贵族还会喝冰镇果酒或新茶解腻。

万国珍馐汇长安

长安西市的胡商驼队不仅载来瑟瑟、琉璃,更让胡椒、莳萝、波斯枣等域外食材成为唐人的灶上常客。敦煌文书《茶酒论》中“蒲桃(葡萄)九酝,于身有润”印证了吐鲁番葡萄经丝路入中原的盛况,而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贵妃红”“汉宫棋”等点心名目,暗藏着以红曲、胡麻等异域调料重塑传统糕点的巧思。

从胡商酒肆的叵罗杯到终南山隐士的茶灶,从曲江宴的礼仪性看食到寒士瓦灶间的槐叶冷淘,唐朝饮食文化恰似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军事扩张、民族融合、宗教传播等多重历史动力共同作用下的文明光谱。当我们今天咀嚼一枚仿唐“贵妃红”酥点时,唇齿间涌动的何尝不是千年未散的盛唐气象?

下期预告:让我们感受1000多年前的唐风雅宿,敬请期待。

游客服务中心供稿

来源:斤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