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潜 字颂云,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1926年初由攻鄂军、警卫军、豫军等改编而成第六军,程潜任军长,日记中多次提及军部事务、军事行动及与他相关的会议和决策,如1926年9月1日与林伯渠因经理处党代表报告事发生语言冲突等。
林伯渠1926-1927年日记注释
一、日记年份
该日记记录时间从1926年7月至1927年5月,主要反映了北伐战争期间林伯渠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经历。
二、人物注释
表格
人物 身份及相关事件
程潜 字颂云,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1926年初由攻鄂军、警卫军、豫军等改编而成第六军,程潜任军长,日记中多次提及军部事务、军事行动及与他相关的会议和决策,如1926年9月1日与林伯渠因经理处党代表报告事发生语言冲突等。
邓演达 字择生,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在日记中多次出现,如1926年9月7日林伯渠电告邓演达染疾到长沙医治事,1927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演达担任重要职务,负责农民部等工作。
蒋中正 即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中担任总司令,指挥各军作战,日记中记录了他到江西前方、召开会议、发表演说等活动,如1926年11月8日林伯渠到南昌访蒋总司令等。
汪精卫 当时任国民党重要领导人。1927年3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汪精卫当选为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等重要职务,在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张统一党的指导机关、改组军委等。
唐圭良 第六军参谋长,参与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如1926年8月7日军部派唐参谋长赴衡军事会议。
李世璋 第六军政治部秘书,后代理政治部主任,负责政治部事务,多次被派往各地处理工作,如1926年8月7日被派往衡军事会议,1927年1月6日率全部职员移驻九江等。
孔节茨 第六军的苏联顾问,简称孔顾问,参与军事顾问工作,如1926年7月23日自省城来,称各眷属已上船返沪。
李仲庄 又名隆建,第六军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参与部队政治工作,如1926年8月10日因返长沙与林伯渠到市肆小餐,1927年3月10日被委为金陵关等。
杨启恩 第六军政治部总务科长,略懂中医,1926年7月11日为林伯渠拟却热药剂。
古应芬 字湘芹,中央慰劳专使,1926年11月25日林伯渠偕古应芬部长、蒋总司令同往乾洲墟军部。
朱克靖 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参与政治工作和会议,如1926年11月10日江西政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为委员之一。
郭沫若 在南昌担任各军政工职务,参与政治报告和会议,如1926年11月29日在总部举行总理纪念周,作政治报告。
张发奎 国民革命军将领,参与军事行动,1927年3月23日与林伯渠会谈。
谭延闿 字组安,国民政府主席,1926年12月31日林伯渠到章外欢迎谭延闿先生。
宋庆龄 国民党重要成员,在政治委员会等机构任职,如1927年3月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为政治委员会委员。
三、事件注释
表格
事件 时间及内容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开始,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战争。日记中记录了第六军从黄沙出发,经英德、韶关、郴县、攸县、醴陵、平江、通城、崇阳、萍乡、袁州、瑞州、南昌等地的行军过程,以及与北军的作战,如修水之役、南昌之役等,还记载了军民联欢会、民众欢迎会等争取民众支持的活动。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召开,议决重要案例如统一党的指导机关,改选常务委员、中央各部长、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统一革命势力,规定外蒙古国民党关系,确定召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取消违法选举之各省市党部选举另行改选,修正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条例,统一财政外交,通过农民问题案、对党员训令案、对民众宣言案等,在国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战役 北伐中的重要战役,1926年9月23日六军及一军一师、三军二十六团入南昌,后因南浔路之敌和樟树退下的邓如琢部队假装革命军入城,与我军战三昼夜,我军遂退;11月再次进攻,最终占领南昌,是北伐战争中的关键一战,对江西战场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九江英租界事件 1927年1月,汉口、九江英兵与民众发生冲突,1月8日政治会议报告汉口英租界已退出,九江英租界英侨亦于6日退出,1月13日九江市民举行反英示威运动,到者约万余人,通过议案七条并游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央政府移驻武汉 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国民政府决定从广州移驻武汉,1927年3月10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武汉成为革命中心,这一决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马日事变相关 1927年5月,夏斗寅在宜昌叛变,率部进攻武汉,日记中记载了叶师占贺胜桥、夏斗寅复愿归顺等情况,反映了当时革命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和军事态势。
来源: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