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妻子是一名精神科大夫,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打交道,开药、诊断、治疗。然而,讽刺的是,我自己却曾是一名重度焦虑症患者。更讽刺的是,我的焦虑最终不是靠吃药治好的,而是通过“正念练习”、“运动”和“学佛”走出来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吃药可以
我的妻子是一名精神科大夫,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打交道,开药、诊断、治疗。然而,讽刺的是,我自己却曾是一名重度焦虑症患者。更讽刺的是,我的焦虑最终不是靠吃药治好的,而是通过“正念练习”、“运动”和“学佛”走出来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吃药可以缓解症状,但真正治好焦虑的,一定是改变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01
焦虑的泥潭:吃药只是治标
记得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晨醒来,第一感觉就是心慌,仿佛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开会时,明明准备充分,却总担心自己会说错话;开车时,手心冒汗,总觉得下一秒会出事故。妻子给我开了抗焦虑药,药片吞下去,确实能让我暂时平静,但那种平静像是被麻醉后的假象——问题还在,只是被掩盖了。
心理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欲望的执着。”我的痛苦正是如此。我执着于工作的完美、生活的可控,甚至执着于“不能焦虑”本身。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但它无法改变我的执着。妻子也坦言:“吃药是帮你稳住症状,但真正的治愈,得靠你自己。”
02
治本之路:正念、运动与佛法的启发
1、正念练习:让心回到当下
妻子推荐我尝试“正念练习”。起初我觉得这太玄乎,直到一次练习中,导师让我专注呼吸,观察思绪像云一样飘过而不评判。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正念教会我活在当下。每天10分钟的观息法,让我逐渐学会与焦虑共存,而不是被它吞噬。
2、运动:身体的动,心灵的静
我开始跑步,起初只是为了发泄,后来发现运动是天然的“抗焦虑药”。跑步时,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让我感到愉悦;更重要的是,运动让我明白:焦虑像是一团乱麻,而身体的疲惫能逼着心停下来。现在,哪怕再忙,我也会抽空快走或打太极,让身体带动心灵放松。
3、学佛:放下执念的智慧
一次偶然,我读到一则佛学故事:一位僧人问师父:“如何摆脱烦恼?”师父拿起茶杯说:“你看,杯子握得太紧,手会痛;松开些,反而自在。”我恍然大悟——我的焦虑,正是因为对一切抓得太紧。佛法教我“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过程的尽力。
03
具体建议:从“知道”到“做到”
如果你也在焦虑中挣扎,不妨试试这些接地气的方法:
1、每天5分钟正念呼吸:找一个安静角落,闭眼感受呼吸,思绪飘走时温柔拉回。
2、动起来:无需剧烈运动,散步、瑜伽甚至家务都能让身体“重启”。
3、写焦虑日记:把担心的事写下来,问自己:“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接受吗?”
4、读两本书:推荐《情绪自救》(教你用认知疗法调整思维)和《战胜焦虑》(结合案例讲实用技巧)。
04
结语:焦虑不是敌人
如今,我依然会焦虑,但它不再是我的主人。妻子笑着说:“你这病例该写进我的论文——‘论大夫家属的自我救赎’。”我想起那句激励人心的话:“焦虑不是你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提醒你成长的信号。”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当初种下的是恐惧的种子,如今我选择种下正念与行动的种子。时间不语,却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来源:心理师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