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眼全球,粮食安全这根弦依然绷得紧紧的,还有将近十亿人依然在为下一顿饭发愁,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嘴巴也越变越多,全世界对粮食的需求只增不减,但是我们的地球却越来越“任性”。
[熊猫]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中国14亿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就是头等大事。
如果粮食生产不用再看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用化学合成“粮食”,不再需要人们种地就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普及这项技术了。
这门技术是什么?科学家们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放眼全球,粮食安全这根弦依然绷得紧紧的,还有将近十亿人依然在为下一顿饭发愁,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嘴巴也越变越多,全世界对粮食的需求只增不减,但是我们的地球却越来越“任性”。
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成了家常便饭,旱灾、洪涝说来就来,地里的庄稼常常因此遭殃,导致收成锐减,传统农业那种“靠天吃饭”的模式,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中国用有限的耕地,成功养活了世界5分之一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其实危机一直存在,2023年全国耕地面积回升到了约19.29亿亩,听起来不少,可一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更棘手的是这些耕地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凑数”的中低产田,真正肥沃、能打高产的黑土地和水浇地少之又少。
即便是那些产粮大省也面临着土壤退化、地下水超采的严峻问题,城市在不断扩张,但是生态也要恢复,这些都在持续挤占本就宝贵的耕地,指望大规模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这条路基本走到了尽头,地球上能利用的土地真的所剩无几了。
而且传统农业不仅依赖土地,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全球高达7成的淡水都被用来灌溉农田,全球4成的土地都专门为我们种吃的,每年为了保证收成,巨量的化肥和农药被投入田间,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也污染了许多河流湖泊。
面对困难中国人向来不低头!袁隆平院士从1964年开始,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水稻亩产的纪录,让无数人远离了饥饿,他的水稻不仅高产,还能在盐碱地、沙漠边缘甚至海边扎根生长,之后海水稻、沙漠稻技术也相继问世。
现在中国的科学家们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这一次他们要摆脱对太阳和土壤的绝对依赖,2021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成功地用化学方法,从无到有地合成了“粮食”,那就是淀粉,这个历史性的突破由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团队完成。
他们是全球第一个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这项成果很快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科学》的封面,而且震惊了世界,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植物细胞的参与,更不需要光合作用,科学家们纯粹用化学和生物催化技术搭建出了一条淀粉生产线。
这个被誉为“划时代突破”的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咱们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一株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再把玉米粒里的物质转化为淀粉,需要大约半年的时间,而这套人工系统完成同样的过程,只需要几个小时。
它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玉米的整整3.5倍!整个合成路径比大自然光合作用的路径节省了50多个复杂的步骤,换算成速度,它比玉米快了8.5倍,这相当于一个1立方米大小的反应器,一年生产出的淀粉量,相当于5亩玉米地一整年的产量。
目前合成速率相比最初的版本已经提升了136倍,百吨级的中试装置也已经建成,这意味着它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现实,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有望极大地解放耕地资源,我们可以减少开垦土地、砍伐森林、与自然争夺水源的压力,让生态系统得到喘息和恢复。
生产淀粉的车间可以建在城市楼顶,可以放在郊区厂房,甚至可以部署在戈壁荒漠,根据科学家们的推算,用这种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淀粉,预计可以节省超过9成的土地和淡水资源。
更关键的是生产过程完全不需要化肥和农药,这将从源头上大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并且这种车间里的生产几乎不受任何气候影响,可以全年一直稳定地产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给粮食安全上了一道“双重保险”。
这门技术还可以消耗掉更多的二氧化碳,它能将大气中多余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直接固定下来,转化为有用的淀粉,这既减少了碳排放又生产出了产品,如果未来驱动这套系统的能源,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那么整个生产过程甚至有望实现“负碳”。
当然人工淀粉不仅可以出现在餐桌上,它可以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以作为饲料的补充来源,哪怕未来它只替代了10%的农业淀粉,它所能带来的资源节约和环境效益都将是无比巨大的。
但是从实验室的成功到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它还处在中试阶段,距离大规模的商业化量产还有距离,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成本,现在人工生产的成本还是要高于传统农业种植。
其中催化反应所需的“酶”的成本就是一个技术难关,如何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控制产物纯度,也都是科学家们需要攻克的挑战,同时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会让国民们担心它的安全性,这种用二氧化碳造出来的淀粉,人能放心食用吗?
从科学角度看人工合成的淀粉,在化学结构上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淀粉,是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的,甚至由于工业生产过程是可控的,人工淀粉的纯度可能更高,不过在正式推广应用前,它必须经过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和评估。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也可能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民的就业带来冲击,整个粮食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都将面临调整和升级,如何帮助农民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我们需要提前思考的课题。
需要明确的是这项技术并不期望完全取代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这和人工淀粉并不冲突,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创新,人工淀粉可以在极端情境下成为保障我们食物供应的坚实支撑,它可以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新形式。
传统与科技从来不是对立的,这项技术也代表了中国在粮食自主方面的一种新方向和硬底气,也期待这项技术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普及!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