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文皇哀册》真伪之辨(附米芾唯一真迹《向太后挽词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3:18 1

摘要:隋末,褚遂良追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等职,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后因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禹州。

隋末,褚遂良追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等职,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后因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自创一体,人称“褚体”。其楷书前期作品如《伊阙佛龛碑》,用笔方劲,结体严谨;后期作品如《雁塔圣教序》,笔力遒劲,字形宽绰,风格妍美流畅。代表作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其中《雁塔圣教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备受推崇。

褚遂良不仅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忠诚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

宋拓褚遂良《文皇哀册》是一部具有重要书法价值的作品。传为褚遂良于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所作,即公元649年。全文收录于《全唐文》卷一四九,记述了对唐太宗去世的哀悼之情。

一、作品风格

- 笔法特点:笔力遒劲,起笔和收笔清晰,转折处干净利落,线条流畅且富有弹性。

- 结体特征:字形端庄大方,宽博舒展,中宫收紧,四肢舒展,呈现出开阔的气势。

- 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整体布局和谐统一,气韵生动。

二、版本流传

- 宋拓本:现藏于日本高岛菊次郎处,卷首有隶书标题“文皇哀册褚遂良书”,并有清代钱樾、翁方纲、成亲王等人的题跋。

- 明勾摹本:由明代严澂勾摹,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忠实于原帖,用笔遒劲流畅。

三、作者与争议

关于《文皇哀册》是否为褚遂良真迹,历来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宋代米芾的临作,因为其笔法与米芾的《向太后挽词帖》相似。

存世褚遂良《文皇哀册》被认为是米芾临作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是:一,该作品在用笔、结体上与褚遂良其他作品差异较大,却与米芾的《向太后挽词帖》极为相似。二,帖中“贞观二十三年”的“贞”字缺笔,符合宋代避讳宋仁宗名字“祯”的习惯,褚遂良所处的唐代并无此避讳。三,宋代米芾之子米友仁认为此作是褚遂良晚年精品,但其鉴定可能受个人情感影响。四,自宋以后,历代学者多怀疑此作是米芾临古之作,明代宋濂、陈深、吴宽等也持相似观点。五,现存版本多为摹本和刻本,原作已佚,流传过程中真迹的可能性降低。

《文皇哀册》无论是否为褚遂良亲笔,都是一件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对研究唐代书法和褚遂良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存世褚遂良《文皇哀册》:

米芾唯一小楷真迹《向太后挽词帖》:

来源:我愛歐體書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