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养育指南》:孩子明年初中了,这本书缓解了老母亲90%的焦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1:47 3

摘要:今年,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在小学里,他是最高年级了,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不管是在写作业上,还是跟同学的相处上。

今年,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在小学里,他是最高年级了,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不管是在写作业上,还是跟同学的相处上。

我时不时就会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但某些时候他还像个小孩,要抱抱,要糖果。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明年就是初中生了。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身体快速生长,思维能力逐渐提升,但也伴随着情绪的多变,和很多焦虑和迷茫。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小学时还算乖巧听话的孩子,到了初中突然叛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会因为交朋友的事情闹得鸡犬不宁。

带着这样的焦虑,我找到了美国心理咨询师菲利斯·法杰尔在《初中生心理养育指南》这本书。

作者提醒我们:初中三年,是孩子人格和心智的“黄金发育期”。

而我在这本书里也找到了三个非常关键问题的解决方式,它们分别是交友、学习和做自己。

1️⃣ 交友:健康的朋友关系,是青春期的生命线

很多家长苦恼,孩子在初中“什么都听朋友的,不再听父母的话”,但这是青春期的自然现象。

回想我初中的时候,真心觉得朋友很重要,某些时刻,我甚至觉得他们比父母还要重要。

我以前总觉得这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表现,在书里看到作者说,初中生最在意的是同龄人中的归属感时,我释然了,原来我并不是异类。

初中孩子的父母,大概率阻碍不了孩子跟什么人交朋友,但一定要帮孩子区分“支持型朋友”和“消耗型朋友”。

支持型朋友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鼓励,能一起成长的类型。

消耗型朋友则会带来攀比、排斥,甚至让孩子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孩子跟我们吐槽朋友的事情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两个问题:

“和这个朋友在一起,你是更舒服,还是更紧张?”

“你们能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底线?”

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

当然,孩子不管是跟朋友,还是同学相处期间,都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闹翻。

这时候,我们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因为“冲突是练习协商能力的好机会。”

孩子会在冲突中学会自我表达,学会倾听对方的心声,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底线,什么时候可以退让一步。

还要告诉孩子,在社交中要建立健康的边界。

也就是说要敢于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比如有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怂恿玩手机玩到深夜,也有些孩子会被拉进小圈子里排挤别人。

父母要提醒孩子:真正的友谊是双向的,而不是依赖和迎合别人。

尽管我们无法决定孩子跟谁接触,跟谁交朋友,但我们依然要在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上上心,敏感捕捉问题,引导孩子找到真正的朋友。

毕竟“好朋友能帮孩子走过青春期的低谷,坏朋友则可能让他们跌进深渊”。

2️⃣ 学习:培养习惯,而不是成绩崇拜

初中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小学的时候只需要重点学语数英三门主课,而到了初中,科目一下子变多了,孩子很容易不适应。

而大多数家长的焦虑都源自成绩,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的关键是自律和方法,而不是分数。

因为课程量增加,老师不会再像小学那样逐一盯作业,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学习系统,很容易掉队。

家长能做的,不是替孩子“盯”功课,而是帮他们建立方法:

跟孩子一起设计作业与复习计划,比如用日历、便利贴记录任务,学会拆解大目标。

鼓励孩子定时整理书包、书桌,让外在环境有序,内心也更安定。

帮孩子发现最佳学习时段,比如有的孩子早晨记忆力好,有的孩子晚上效率更高。

当孩子感到学习难以坚持时,要提醒他们:成绩起伏是常态,关键是坚持方法。

书中提到,很多孩子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陷入“我完了”的灾难化思维。

这个时候,家长要帮他们调整说话的方式,毕竟语言决定了思维的界限。

把“我考砸了”换成“这次我没掌握好,需要改进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考试成绩。

孩子需要找到一门能激发热情的科目或兴趣,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科学、绘画等等。

这样,他们才会明白:学习不仅是拿分数,更是拓展视野、探索自我的过程。

3️⃣ 做自己:接纳与代言,是青春期最难也最重要的一课

在青春期,孩子头脑里经常会冒出一个疑问,那就是“我是谁”。

他们可能会在镜子前纠结外貌,会因为一次考试怀疑价值,会模仿同学的穿衣打扮,也会开始渴望独立的空间。

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和感受,孩子可能会越来越迷茫。

书中建议我们,从三个层面帮助孩子学会“做自己”:

其一、认识与接纳自己

孩子需要知道:不完美是正常的,可以鼓励他们用写日记、绘画、运动的方式表达情绪。

当他们陷入“别人都比我好”的比较时,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开学前老师布置让写自己的优缺点是,我家孩子就说:妈妈,感觉我没有优点。

我看着他说,你当然有优点,想想你这个暑假做了多少事啊,你从中挑几件,总结下就是自己的优点。

然后他在优点那一栏上写下了:动手能力强(暑假做了好多次饭)、擅长打乒乓球、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朋友不开心了)、精力比较好(醒着的时候都非常兴奋)。

他在写的过程中,我能够从他的脸上看到一丝喜悦。

其二、学会自我代言

在初中,孩子要开始学会为自己发声。比如,遇到老师布置不合理的任务,或同学冒犯时,要敢于说出需求。

家长能做的,是在家庭中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家里的小决定,尊重他们的意见。

这样,他们才会逐渐在外部世界中找到声音。

其三、保持心理安全与韧性

初中生的情绪波动大,有时会出现焦虑、抑郁、完美主义等倾向。

作者特别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危险信号”,比如突然沉默、对以前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作息紊乱等等。

日常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正念练习,比如睡前深呼吸,或者在焦躁时写下“我现在能控制的三件小事”。

这些简单的方法,都能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弹性。

“做自己”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逐渐建立的内心力量。

当孩子能坦然接纳自己的不足,勇敢表达需求,并在困难后恢复元气,他们就真正具备了走向独立的能力。

🍃 写在最后:

《初中生心理养育指南》这本书涉及到十个主题,分别是:明智地选择朋友、协商冲突、处理师生不匹配的情况、创建家庭作业和组织系统、考虑他人的观点、自我拥护、自我调节情绪、激发热情与认识局限、做出负责任的 健康且道德的选择、创造和革新。

这10个主题,每一个都很重要,也是家长应该关注到的层面。

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和引导。

很多时候最好的帮助,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毕竟,孩子终将独立走向自己的道路。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探索的路上,点亮几盏灯。

来源:育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