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乡人在那场"年馑"里,艰难求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各家都有各家难,人们为了充饥,想方设法觅食。那年春,正是庄稼青黄不接时,家家缺粮、户户断炊。为了填饱肚子,争得一口食,人们去田间挖野菜,掘青苗,度饥荒。那时的人见了面问的口头语就是"吃了么"。
什么食物最好吃?饥腹之食。何物充饥?饥不择食。这是我从饥荒年月中,从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体会到一种滋味。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神州大地粮荒。求生乞讨者,背井离乡,带上自织的土布,行程数百里,去黄龙山换粮,以度灾荒年。
故乡人在那场"年馑"里,艰难求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各家都有各家难,人们为了充饥,想方设法觅食。那年春,正是庄稼青黄不接时,家家缺粮、户户断炊。为了填饱肚子,争得一口食,人们去田间挖野菜,掘青苗,度饥荒。那时的人见了面问的口头语就是"吃了么"。
记得有一天,父亲骑自行车从大荔县县城回家,几十里的"煤渣"路,几道道渠坡,这行程使他累得满头大汗。进门来母亲先问"吃了么"。父亲未吭声,放下自行车,擦把汗,从院子里寻了个"竹笼",拉着我的手,走出大门。我忙问:"爸,咱们这是去那儿,要做啥吗?"父亲没说什么,等我再问时,他只说了三个字"找吃的"。这时我才知道父亲是饿着肚子,行程几十里,从县城赶回家的,尽管母亲问他"吃了么",他知道家里这几天断顿了,无奈之下,带我去田间觅食。
出了门,我父子二人来至村东的“上岸”地。时值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田间麦苗返青,杨柳吐出新芽,田野的小草复苏,大自然依春色而美,小鸟儿借春阳乐鸣。尽管如此,却怎么都遮盖不住饥荒年景。此时,刚出露的野菜被挖走,麦苗被人割去的痕迹还在。远望一片凄凉景象,近瞅无食之物,人心都凉了,只是饥饿难受。
看父亲难为情的样子,我再不想移步,心里埋怨他不该出门来田间,嘟嚷说:"这田间的小蔓菁与叶子在去年冬都被抢光了,眼前的野菜芽也被铲去,还有啥能充饥吗!"父亲他强忍着饥饿,回头对我说:"跟上我走、能寻到吃的"。经他这么说,看到他自信的目光,我也增添了觅食的勇气,随着父亲上了"一分渠",沿渠向南去。水渠两边皆荒凉,又使我深感失望。此时,父亲站在渠边一棵"构桃"树下,仰望树上初吐穗的嫩芽,面含微笑说:“看到了么,那上边的"构桃穗"可以吃”。细瞧那"构桃穗",它与杨、柳穗不一样,深绿色,形似"毛毛虫"。我迟疑了,自言自语:"这东西能吃",再一想,父亲说能吃,就依他了。于是,父子俩同劳作,搞那形似"虫子"的,初春吐穗的"构桃穗"。提上那带有充饥渴望的劳动果实返回家去。
祖母倚门望见我们归来,看着笼子内那"绿色毛虫"而发愁。这年头,遭年馑,田野荒凉觅食难啊!当父亲把笼子递给母亲看时,她落泪了。“你俩弄回来这是啥吗,这能吃”母亲迟疑地问,我便抢先说:"能吃,我爸都说能吃;用它可蒸麦饭"。父亲自信的点头表示可食。母亲双手从笼子捧出那形似虫子的构桃穗,悻悻地说:"遇到这饥荒年,地里的野菜挖光了,树叶、红薯蔓、玉米芯人造淀粉,只要能充饥,饥不择食"。祖母随母亲提上那盛着救生的构桃穗去了灶房,只见她用清水掏洗构桃穗,沥干后,拌了麸皮,放在篦子上,上锅蒸......我回到屋子里,只见父亲又吸起了他那《宝城》牌香烟,整个屋子尽是烟味。原以为烟解忧愁,谁知父亲吸烟觧饥饿,这有啥办法吗。这只能以吸烟消磨饥饿时光。父亲边吸烟边示意我去灶房。父亲饿坏了,父亲真的饿坏了。
当我看到母亲从灶房出来,且让我叫父亲吃饭时,心里乐滋滋地将父亲唤出。举家人端上那盛着"构桃穗麦饭"的老碗,大口吃那从未见过的饭食,都说好吃,这"构桃穗麦饭"味正,可谓"美味佳肴",这种感受只有在那饥荒年月,在那饥饿难忍之时,在那救急、求生间方可体会得来。
当我写完《构桃穗麦饭》一文后,思绪万千,心潮难平。为了证实"构桃穗"可食,我有意查阅有关构桃树的习性及用途,现将构桃树初春吐穗的食用价值及食用做法附后。
一.构桃穗的功效:有清热、凉血、利湿、杀虫等功能。
二.食用;着重交流"构桃穗麦饭"的做法:
1、用料:
(一)主料:初春嫩芽构桃穗、隔夜馍、面粉、粉条。
(二)调料:胡椒粉、菜油、椒盐、十三香、辣椒面、大蒜、花椒油。
2.操作步骤:
构桃穗用淡盐水浸泡半小时,撇去漂浮物,洗净控干备用;隔夜馍切搓成馍花备用;加工好的粉条切短,随同馍花一同放入构桃穗内,放干面粉搅拌均匀,期间加油、盐、辣椒面、花椒粉,拌好装篦上蒸锅;约二十分钟出锅食用。
作者简介:翟建民,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陕西省大茘县朝邑镇马家庄。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曾军旅生涯六载,担任过马家庄二队队长。先后在县棉纤检站、棉花公司、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沙底乡、户家乡等单位工作,曾任政工股股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文书、乡纪委书记、乡人大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等职,省中老年书协会会员、省楹联协会会员。主编《礼俗文体应用》—书,《情系沙乡锣鼓》、《邻居婶娘九十不糊涂》、《百孝歌》等诗文发表于报刊。
来源:渭水山野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