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让春耕“一键开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2:19 1

摘要:“以前巡检,工作人员只能在地里抽查几个点位,根本做不到全面覆盖。现在有了无人机,不仅覆盖范围广,耗时还短,哪怕是一株病株,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而且还能自动生成AI检测报告,给出合理解决方案,真是太好用了!”王豪楠难掩兴奋地说道,无人机凭借搭载的高清摄像头

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操作无人机进行智慧巡检。 本报记者 贾宏博 摄

□本报记者 贾宏博

4月1日,走进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金沙河种植基地,麦苗迎风摇曳。

基地负责人王豪楠手持遥控器,轻轻一点,无人机就像听到了冲锋号角,瞬间腾空而起,开启AI智慧巡检,螺旋桨发出的嗡嗡声,奏响了科技春耕的独特旋律。

“以前巡检,工作人员只能在地里抽查几个点位,根本做不到全面覆盖。现在有了无人机,不仅覆盖范围广,耗时还短,哪怕是一株病株,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而且还能自动生成AI检测报告,给出合理解决方案,真是太好用了!”王豪楠难掩兴奋地说道,无人机凭借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就像给农田配上了一双双敏锐的眼睛,将每个角落的情况都精准捕捉,为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这是金沙河种植基地3月份刚刚引进应用的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该平台由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河北数字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农科院和石家庄学院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完成,是国内首个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的粮油生产管理服务平台和智慧农场平台,不仅具备智慧巡检、墒情预测、AI问诊等功能,还能通过手机实现自动化施撒水肥等田间操作,全面提升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让农民“如虎生翼”。

走进麦田深处,智能气象监测仪和土壤墒情监测仪如同忠诚的卫士,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智能气象监测仪时刻关注着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变化,并将数据实时回传;土壤墒情监测仪则紧紧“把脉”作物根系,把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迅速传输到智慧农场平台。王豪楠滑动手机屏幕,田间的实时画面和各项数据尽收眼底:“这些‘黑科技’可太神奇了,让土地都能‘开口说话’,给我们的农事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骆晚侠介绍:“通过AI+农业,不仅加快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套系统全面应用后,农业生产管理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推动粮油作物生产向数据驱动的智慧监管模式转变,粮食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施肥一直是春管的关键环节。以往,农民只能按照弱苗早施、旺苗晚施的传统方法追肥,对于施肥量和效果,只能靠估算。但在今年的金沙河种植基地,这些指标都实现了量化。

河北省小麦玉米产业体系邢台试验站站长、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李艳表示:“我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小麦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这里开展了多年的试验示范。今年3月份,用了1个月时间将我们所调研的数据与惠农智脑AI大模型结合后,发现效果显著。智能水肥管理和传统管理相比,亩均节水5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升4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超百元,为小麦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在智慧农场的统一指挥下,拖拉机和农机具也实现了协同作业。技术人员介绍:“以前拖拉机和农机具各干各的,配合不默契。现在有了这套控制系统,它们就像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作业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响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号召,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

目前,河北省已支持81个县(市、区)开展示范区建设,加强智慧大田、智慧设施农业、智慧畜牧和智慧水产等应用集成。同时,支持石家庄、衡水、保定等7个市整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省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副书记安军峰介绍,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农业机械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大步迈进。

截至目前,河北省入选国家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11个,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6个,多项荣誉见证了河北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斐然成就。

春到燕赵,万象“耕”新。科技正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的基因,助力春耕跑出智慧化“加速度”,成为保障夏粮丰收的坚固“后盾”。一幅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美丽图景,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书写着河北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