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声东击西,荡平古牧地堡垒,歼敌六千,可惜又没抓住白彦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2:05 1

摘要:当时随左宗棠西征新疆的军队,大致可分为三大支,一是景廉、成禄、金顺等满族将领所率的八旗兵勇,刘锦棠所带的老湘军(左氏楚军),以及张曜所率的固始练勇(豫军)、董福祥甘军、徐占彪川军等其他地方“杂牌部队”。其中满蒙八旗军不仅虚员多,战斗力差,将帅除金顺外大多很平庸

当时随左宗棠西征新疆的军队,大致可分为三大支,一是景廉、成禄、金顺等满族将领所率的八旗兵勇,刘锦棠所带的老湘军(左氏楚军),以及张曜所率的固始练勇(豫军)、董福祥甘军、徐占彪川军等其他地方“杂牌部队”。其中满蒙八旗军不仅虚员多,战斗力差,将帅除金顺外大多很平庸,又有政治特权,很难驾驭。对于这几位满族贵胄,左宗棠不能一概排除,那样做的话将会引起清廷的不快与猜忌。左宗棠策略性地加以区别对待,他先参劾最腐败庸碌的成禄。对于景廉,左宗棠既称赞他为人正派,又指斥其才具平庸,难堪大任,清廷不得不将成禄革职,将景廉内调,独保留为人质朴、骁勇善战的金顺,由他节制早已威风不再的满蒙汉八旗大军。

至于湘军及其他各支地方军,战斗力则较强悍,这些地方武装与太平军、捻军、云贵回军、苗军、西北回军真刀实枪地较量过很多年,实战经验丰富,官兵团结,纪律也比八旗、绿营整肃,是西征大军的主力。即便如此,左宗棠还是对其稍加整编,统一列装西洋枪械、火炮以及自造的新式枪械,并加以严格训练。以上三大支西征主力经整饬后,总兵力约七万,其中老湘军两万余人,包括徐占彪的川军和投诚不久的董福祥甘军。经过一番严格整顿,左宗棠剔除了腐败昏庸且不易节制的旗人要员,裁汰了大批老弱、怯懦无战斗力之兵勇,杜绝了八旗绿营吃空饷的恶习,从而极大增强了西征军的团结 ,基本做到了令行禁止,遇苦战则相互应援,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节约了大量军费。

光绪二年(1876)三四月间,刘锦棠率老湘军西出嘉峪关 ,艰苦跋涉 ,穿越古老的丝路,与先期抵达哈密的张曜豫军会师;左宗棠也把西征总指挥部从兰州迁往肃州,以便就近指挥前线作战。

在具体征战及指挥方面,左宗棠拟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两道方针。(铁马读史)所谓“缓进急战”,就是先做好充分准备,一旦与敌交战,则必须果断迅速地展开进攻,不给敌军喘息之机。“先北后南 ”,就是先集中兵力逐一收复天山以北的失地,然后再攻打、荡平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六月,张曜率部留守哈密,以防敌军抄袭后路,刘锦棠则率老湘军辗转西进,与先期进至吉木萨尔的金顺八旗、绿营军会合,接着合兵攻占阜康。早已经投靠“毕条勒特汗”阿古柏的陕回残军首领白彦虎以及侵入北疆的哲德沙尔匪军头目,见清军大举西进,遂将主力集中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以北10里处的古牧地,准备与清军展开决战 。同时,白彦虎等还在水源充沛的黄田一带挖壕筑垒,修筑了不少坚固工事,设兵防守,而在黑沟驿、甘泉堡一路则不设一兵一卒,企图引诱清军走这一路,因这一路基本没有水源,这样可以使清军既受阻于深壕高垒和重兵扼守之黄田,又陷入饥渴难耐的困境,然后趁其进退两难之机予以痛击。

刘锦棠是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名将 。他识破了白彦虎等敌酋的诡计,遂将计就计,派人到甘泉掘沟引水,佯装欲从黑沟驿西进之势,主力却连夜驰奔至黄田,趁敌不备,一举夺占各制高点,趁敌军不明就里、惊慌失措之际,发起猛攻,结果黄田守军被击溃,大败而逃。(铁马读史头条号)刘锦棠、金顺趁势挥师直奔古牧地,首先击退阿古柏从南疆派来增援的数千骑兵, 旋即分兵攻占附近各处高地。接着对白彦虎陕回军和哲德沙尔匪军展开围攻,用重炮猛轰古牧地坚墙,激战数日,8月17日用开花跑攻破城墙, 全歼守敌6000余人 。白彦虎等犹如惊弓之鸟,接连放弃古牧地、迪化等重地, 带残兵败将仓惶逃窜,狼狈不堪。

古牧地是迪化(亦称红庙子,今乌鲁木齐)外围的重要屏障。左宗棠和刘锦棠此前做战略部署时就认为,此重要据点一破,乌垣、迪化的敌军就很难守住,白彦虎必定窜往吐鲁番以寻生路。 事态发展果如左公所料。当古牧地守军向迪化告急求援时,正在迪化的白彦虎等人回信说迪化援军已经出动,但现在南疆的军队不能迅速驰援,古牧地能守则守,不能守别硬拼, 全部退守迪化。

实际上,狡黠过人的白彦虎等早 已经商量好,在清军大举攻城前,先将家眷、辎重等往南转移,只留精兵防守。因此,当刘锦棠、金顺拔除古牧地据点后,得知迪化空虚后,立即率军于8月18日直趋迪化时,白彦虎、崔三、于小虎等回酋便率部仓惶出城,取路往南狂奔。刘锦棠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便轻取迪化城。金顺则带八旗兵收复了昌吉、呼图壁等地。玛纳斯北城也被伊犁将军荣全派军联合徐学功的民团克复。

西征军入彊后的首场较大战事圆满收宫。清军迭克重镇,灭敌近万,只可惜又让老对手白彦虎溜之大吉......

【插图源自网络】

来源:湖北台军事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