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铭|张掖钟鼓楼的建筑密码,你究竟知道多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1:25 1

摘要:张掖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钟鼓楼,又称镇远楼、靖远楼、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张掖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年),清顺治五年(1648 年)焚毁于兵燹,1668

张掖钟鼓楼的建筑密码,你究竟知道多少

张建铭

张掖古城的地标性建筑钟鼓楼,又称镇远楼、靖远楼、鼓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张掖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 年),清顺治五年(1648 年)焚毁于兵燹,1668 年甘肃提督张勇组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后存留至今。鼓楼平面呈方形,用青砖包砌,基部长 32 米、高 9 米,衬砌石条,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与东西南北大街相通 ;门洞顶部嵌刻砖雕匾额,东西南北分别为“旭升”“宾晟”“迎薰”“镇远” ;基座至楼顶高 30 余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裙,四面坡,尖顶,飞翘角,雕梁画栋。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上下两层分别有“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和“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晴雪”“居延古牧”等题词。钟鼓楼的这种建筑形制,以及这些匾额题词,与张掖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境界非常契合且寓意深远,你知道它们的内涵和寓意吗?

张掖钟鼓楼

张掖鼓楼9米高的青砖台基,中轴开辟“十”字型通道,四个拱形道门遥对甘州古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在此交汇并向四方延伸,寓意连接东西、衔通南北、四通八达。台基上的三层木结构楼阁,两层四面题嵌8块匾额,连同台基拱门上的4个嵌砖匾额,上下三层共计12块匾额。第一层台基拱门顶端均为砖雕两字匾,东“旭升”、西“宾晟”、南“迎薰”、北“镇远”,分别寓意东迎旭日、光明兴旺,西迎来宾、交通兴盛,南向太阳、接纳和风,北望塞外、威镇戎狄;第二层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均为四面观望所见的景色,是指东有金城兰州潇潇春雨,西有玉门城头弯弯晓月,南有祁连山峰皑皑白雪,北有大漠居延苍茫牧场;最上第三层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寓意分别为东望京城、皇恩浩荡,西通西域、万国皆宾,南抚诸羌、声教播于四方,北安戎狄、山河尽收眼底。三层匾额紧扣地理特征,情景融合,理义显著,互相关联,层层递进,与雄伟壮庄严的楼体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张掖古城地理文化的厚重深刻。

鼓楼夜景

明清及民国时期,张掖鼓楼东南角悬挂有唐钟一口,器型硕大,精致图案,为全国罕见,现藏于市(区)博物馆内。这口唐钟高达1.3米,下沿口径达1.15米,周身泛着土黄色光亮,横平竖直的双线阳凸纹,将钟身分隔为纵三横六、上小下大的十八个梯形格;斜十字交叉、每格4乳钉的简饰图案,穿插过渡于纵横交错的浮雕飞天和四灵神兽之间,斜角相连,对称交叉,在周身又形成三个菱形图,使钟面的几何分割科学有序;顶层间隔的三尊飞天,头戴花冠,手捧花束,袒胸赤脚,裙衣飞动,飘带飞扬,凌空飞舞,与敦煌壁画飞天风格一致;中层间隔朱雀、玄武图案,朱雀长颈长腿、长尾长翅,双翅高展,长羽外扬,呈跳跃起飞状,玄武不同于常见的龟蛇同体,为长足长颈长喙猛禽形,展翅作奔走状。整体来看,体态优美、身姿轻盈的飞天飘舞于上,羽爪张扬、生动传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游走于下,整个器型规整中蕴含灵动,沉稳中透出活泼,古朴精致,浑厚大气,显现出一种绝顶览山、唯我独尊的大唐盛世气派。大钟用以铜为主加少量锡、铅的合金铸造,刚柔适度,既能承受重槌撞击,又能产生宏亮悠远的声音,因此可以“声闻数十里”,传至甘州城邑的各个角落,形成“镇远楼台晨钟暮鼓”的甘州盛景。

张掖唐钟

“百尺琼楼钟声催月落,千年古邑画韵引霞回。”如今的钟鼓楼,虽被现代建筑所包围,仍不失庄严典雅、雄伟壮观,以它特有的古朴厚重、沉稳大气,彰显着张掖古城的内涵与魅力。

(作者简介:张建铭,甘肃民乐人,原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水务退休人员。编著出版《走进张掖》、《弱水半瓢》、《文物里的张掖》及《中学古诗词选读》《小学古诗词选读》等,《民乐县教育志》副主编,参与编辑《民乐县志》、校注《创修民乐县志》,文论、散文、随笔及地方文化专文见于《作家联盟》《当代文艺》《地名古今》《中国水利报》《大江文艺》《水与中国》《中国节水》等报刊杂志或新媒体。黄河水利委员会《见证黑河》文献特约撰稿人,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专家,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水利文协理事,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摄影家协会、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金色甘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