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国家医保局发布中医类立项指南:600余项整合为99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09:33 1

摘要: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发布《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特殊疗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外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骨伤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针法类医疗服务价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医馆界综合整理

此前,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发布《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特殊疗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外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骨伤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医针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

《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18项。

《中医特殊疗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参考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现行中医特殊疗法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6项。

《中医骨伤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参考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现行中医骨伤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9项。

《中医针法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参考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现行中医针法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10项。

《中医外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中医外治类价格项目映射整合为18项。

为什么数量少了?计价单位是怎么转换的?特色疗法如何收费?新老项目怎么衔接?从中医类立项指南落地实施以来,得到了支持认可,但也有一些困惑声音。

3月28日,国家医保局举办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活动,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对常见问题进行了回复。

据解读活动所示,长期以来,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一地一策”现象。此举旨在通过规范价格项目、消除地区差异、优化收费机制,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月28日,在国家医保局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直播中,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回复疑问。 曹子豪摄

为什么项目数量看起来变少了?减少的服务还能开展吗?

新的中医立项指南从原来的最多600余项整合为现在的99项,覆盖中医诊疗全领域,这并不是简单删除原有的价格项目,而是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也就是说,在临床治疗中所运用到的中医医疗手段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对应的收费条目有所改变。

以中医针法为例,各地按部位、材质或流派拆分为鼻针、眼针、金针等66项,计价单位有的按“穴位”,有的按“次”,导致收费混乱。新的立项指南结合临床需求和患者服务产出,对中医针法进行整合,最终归为常规针法、特殊针具针法、特殊手法针法、特殊穴位(部位)针法这4项。从表面上看,项目数量确实减少了,但实际上价格项目的涵盖范围更广了,能够兼容的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

张雯表示,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连续五年指导各省份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始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优先调价范围。统计显示,全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年均涨幅居所有学科首位,结构逐步优化。此次发布的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覆盖灸法、拔罐、推拿、外治、针法、骨伤及特殊疗法等全领域,标志着全国中医服务价格项目加速迈向统一规范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特色项目在立项指南里看不见了?

“立项指南不是简单删减项目,而是以服务产出为导向优化结构。”张雯强调,在“普通针法”外,各地特色针法(如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靳三针、赤医针等)可纳入“特殊手法针法”统一收费,无需重复申报,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减轻行政成本,“特殊手法针法”项目,价格高于普通手法针法,各个流派的特色针法都能按这个项目收费。

未来,在中医传承创新发展进程中,过去小范围流出的技术还会被不断挖掘,新的流派和手法也会不断涌现,符合条件的特色针法技术可以直接按照“特殊手法针法”收费。例如,被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法技术,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重新申报新增项目,大大方便了特色针法的传承与创新。

为什么有的项目计价单位变了?

此次《指南》不仅支持改良创新,而且颗粒度更大。指南将过去按部位、手法、器具拆分的232项中医类项目,整合为61个主项目、27个加收项、11个扩展项。

比如,针法治疗上,过去,在各省确实存在“穴位”和“次”两种计价单位,多数省份采用按“穴位”计价计费,即每扎一针收一次费,扎得越多费用越高。

在编制中医针法立项指南时,广泛听取了行业及中医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综合考虑,最终达成共识:中医针法收费,既要体现劳动投入,更要突出技术价值,我们将计价单位统一为“次”。不管医生在治疗时扎了多少针,只要达到治疗效果就按相同价格收费。精湛医术的价值就能更好地得到体现,也能激励更多中医人钻研医术 。

又比如,“中医拔罐”整合走罐、闪罐等技术细节,避免重复收费;推拿项目从按“次”计价改为按“20分钟”时长计价,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针对手法要求高的针法、骨伤项目,《指南》允许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的费用。北京市在中医针法类项目中明确,主任医师最高可加收60%,吉林省在中医外治类项目中增设儿童加收20%,支持儿科发展。

此外,《指南》设立“仪器针法”项目,将电热、磁疗、光疗等现代技术纳入收费范围,解决创新成果转化难题。江苏省在骨伤类项目中明确,使用器械辅助复位与传统手法收费一致,避免技术歧视。

新旧价格项目如何衔接?新项目的兼容性增强了,但与现在临床开展的服务是什么关系?是否有可参考的映射关系?

国家医保局在印发各批立项指南时,同步将立项指南与原有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版技术规范三者间进行相互对应。同时,要求各省在对照整合时,一是务必将本地项目整合进去,形成本地化的映射关系表;二是务必将立项指南映射关系表提供给各地市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同步做好政策解读和跟踪监测,帮助医疗机构从源头厘清对应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价格政策。

明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串换项目、超标准收费四类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明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串换项目、超标准收费四类违规行为。例如,河南省规定“中医拔罐”“中医走罐”“中医闪罐”不得同时收费;陕西省将扁桃体烙法、鼻中隔烙法整合为“中医烙法”,消除重复计费空间。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负责人唐菲透露,目前累计印发27批立项指南,预计年内再发布10批,全面覆盖医疗服务领域。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首先是加强培训指导,组织临床专家、物价员培训,确保医疗机构准确执行;其次是动态监测调整,利用医保大数据跟踪费用变化,防范基金风险;还会对指南未覆盖的新技术开辟绿色审核通道,加速临床转化。

唐菲表示,通过“取公约数、用通用名、说普通话”,最终构建透明、规范、可持续的中医服务价格体系,让群众得实惠、基金保安全、事业产业促发展。

来源:东升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