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的皇族宗亲在社会上,不光是那群生来高贵、坐拥锦衣玉食的“天之骄子”,他们命运的跌宕实在难说一口断定。然而,这样一群人——几乎时时刻刻置身政治风雨,既享受“皇家光环”,又时刻可能身陷绝境,历史里多少回腥风血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其实藏了太多难题。一个个荣耀与
唐代的皇族宗亲在社会上,不光是那群生来高贵、坐拥锦衣玉食的“天之骄子”,他们命运的跌宕实在难说一口断定。然而,这样一群人——几乎时时刻刻置身政治风雨,既享受“皇家光环”,又时刻可能身陷绝境,历史里多少回腥风血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其实藏了太多难题。一个个荣耀与困厄交织,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时局使然?比起宫墙黄土的传说,这些人真实生活的细致末节,往往更让人琢磨不透!
就唐朝来说,管理皇族的宗正寺,绝非一个简单的官署。龙朔二年改叫司宗寺,一会儿又变回宗正寺,名字反复,权责却始终紧扣皇族命脉。几位宗正卿、少卿,下设一大帮胥吏,全都要精挑细选,谁说入了皇族就能高枕无忧?严密的属籍制度就是枷锁——无论亲疏,属籍一条线拢得死死的。
属籍清楚了,皇亲国戚才谈得上拿到爵位、食俸、蠲免赋税之类的“福利”。五等皇亲、三等外戚,谁都得过审查。曾有李彦允自称同出凉武昭王,真要进宗籍还得宗正寺甄别。可一旦血统脉络说不清,抱歉,要么从宗籍除名,要么再从平民做起。
那么,这就彻底卡死了流血失势的可能?远非如此。一边是蒸蒸日上的礼法,一边是危如累卵的皇权争夺。你看武后称周,旧册写得明白——酷吏当道,唐室宗亲、外戚大批被杀,甚至无人生埋。紧扣的制度,关不住政治的雷霆;正经属籍,再多也保不住头颅。
甚至安史之乱、朱泚兵祸、黄巢入京,皇族没少受难。霍国长公主、郡主王孙、近支宗室一批批被害,“优渥”成了泡影。每逢动荡,旧皇族一夜清零,既得利益一去不复返。具体如何惨烈?史料都记载不全。那些光环散尽后在长安城门口尸横遍野的宗亲,谁还去在意他们有没有官爵?
等局势稍稳当,继位的皇帝总得为劫余子孙“挽尊”。第一步,就是补登属籍。神龙元年中宗即位时,发敕书令亡没宗族一并返回宗正籍,且量才叙官。可是所谓“量才”,其实也掺着许多无奈。譬如遇害者无子,就择外族继承;宗室子孙聚集,几乎是流亡潮里的返乡人。
而救世的另一手法,就是改葬与厚葬。诛戮后的皇族,往往连安葬都难。中宗登基,州县搜棺柩,官方出面改礼改葬。肃宗平乱时,两度收葬安史难中殉难公主、郡王,一并加赠其后裔。还要官府拨人、拨粮来操办,凑不齐尸骨的就凭“招魂葬”,求个心中安稳。这些做法,替老宗亲们一点点捡回体面。
推爵拜官从来也是重要方式。牺牲的皇族子孙只要活下来,基本“应得一官”,哪怕只是象征。偶尔因爵位产生了顶替乃至“冒名相承”的闹剧,像上金王一案,几十年间有子嗣权更迭,但终究还是让真正有血缘的回来继位。放眼看去,唐帝王在安抚残破皇族方面做得貌似仁至义尽,实际又多少带着现实妥协——毕竟宗亲倒了,江山也难稳当。
至于那些历经大乱、身份没地依靠的宗室陪位,政府也时不时“量放出身”,赐官、给身份蓝本,让他们不至流落乡间沦为白身老卒。有些年申请放出身的人动辄几百上千,可到最后真正能得官的到底只是极少数。宗正寺上奏、皇帝批准,轮回往复,也就是让被边缘化的皇族暂时有了个靠山。
更怪的是,唐初皇族几乎全是“能官守礼”的气派,可到了中后期,竟然多是无人问津。文宗时宗室三千多人未出身,等了恩赦、优待,加起来还没前期够用。社会地位表面看起来高不可攀,其实名目背后也就二三世袭穿梭。京师做官排场大,偏远外官实际待遇好,久而久之,那些家道中落甚至愿意外任的皇族,不少都是被各地守令主动搜寻,报上名字再谋个差事。这里面的落差,真有点割裂。
不仅如此,公主的婚姻状况——从来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那么简单。初唐富裕和平,公主能依制早婚,隆重而体面;中后期礼会院不修,兵荒马乱,大龄公主剩下成群,德宗时甚至一次性连放了十一县主出嫁,每人配三百万钱,但婚姻实质远远没法同先前比。士族子弟取而代之,以前的勋旧子弟退了场。有点意思的是,这种“优恤”,明面上说给足排场,暗地里其实多少带着点无奈和仓促。
所谓“优恤”,并非意味着一切皇族都有饭吃。地方州县对寄居、贫病、丐食的宗子虽然要求不得欺压,但实际上生活水准良莠不齐。京城捞不着位置的,地方处处向朝廷请求“优恤”,可是真正能自立的凤毛麟角。文宗年间宗正寺拿着三千多未出身宗子的名单递上去,想一次解决,不知最后落了谁的好处?
再说宗正寺对才学政理“堪有清实者”的录用原则,强说是公正,可事实上总也避免不掉走关系、靠“门荫”的现象。肃宗时更干脆——明知人少事多,照单全收地封爵拜官,却也强调有过错者照律处置。尤其中晚唐,追求“真实能力”成了幌子;真正能凭俸禄养活一家子的宗亲,屈指可数。
不过又话说回来,这套优恤、任用、改葬的流程,使得唐朝皇族在劫难之后,总被赋予新的尊崇。这是政权稳定、亲族团结必不可少的动作。可仔细想,这样的“优待”,远不如政治直接打击那样来得有力度。前脚刚刚厚葬过一波宗亲,后脚新一轮劫难又起,僵局似乎永远都绕不开。
稳居宗正寺的是不是都心怀惶恐,不得而知。史料只写了制度、礼典与追封,却忽略了那些江湖四处漂泊的落难王孙——他们算得几分风光?还是掩面自怜?一边世家荣耀,一边流离四野,即便新君许下万般优恤,很多所谓“尊崇”恐怕也只是宫廷里的幻象罢了。
最后,纵观唐代皇族宗亲的命运,其实是一幕幕大时代的缩影:地位高是一把双刃剑,政局一乱,光环迅速坍塌,优待政策更像是后知后觉的补救。哪有绝对公平庆典?命运被推着走,体面与不体面之间的距离,说远其实也就一瞬间。
唐人立制度,建优恤,望维系宗枝,岁月流转之后,这份尊荣却常常变作过眼云烟。几声叹息,谁又敢断言,明天是祸是福。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