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人在南京拼死护下20多万平民,给希特勒发电报却等来噩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05:03 3

摘要:1937年的冬天,南京的风冷得像刀子。街上空荡荡的,能跑的早就跑了,剩下的大多是没钱、没路、没地方去的人。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一个戴着纳粹党徽的德国人,会成了他们最后的一道门。

德国商人在南京拼死护下20多万平民,给希特勒发电报求救却等来噩梦

1937年的冬天,南京的风冷得像刀子。街上空荡荡的,能跑的早就跑了,剩下的大多是没钱、没路、没地方去的人。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一个戴着纳粹党徽的德国人,会成了他们最后的一道门。

这个人叫约翰·拉贝,在中国混迹快30年了,说是“老南京”都不过分。他原本只是西门子公司驻南京负责人,还兼着点校董会职务,本该过着体面又安稳的小洋楼生活。但命运这东西啊,从不按剧本走。

上海一失守,日本兵直扑首都。城里几个外国人急得团团转——要不要学上海那套搞个“安全区”?杭立武牵头开会,把各国在宁的人凑到一起商量。有意思的是,这个计划不是拉贝提出来的,可主席的位置偏偏落到了他头上。一来他懂中文、人脉广;二来,他身上的纳粹身份在当时居然是一种保护色——日本和德国正处蜜月期嘛,日本兵多少会给点面子。

说起来,他入党还真不是因为信仰什么法西斯,而是为了办学校拿批文。这事儿后来他自己都解释过,那时候远在中国,对柏林那边到底怎么玩政治并不清楚,只觉得这是个帮工人的政党,还挺靠谱。所以,当时有人劝他撤离南京,他心里想的是:“我是劳动者的朋友,我不能丢下这些穷苦人。”于是一次次拒绝大使馆劝离,硬是在炮声越来越近的时候留了下来。

12月12日夜里,城破了。他很清楚所谓“不打平民”的承诺不过是嘴皮子功夫,于是第二天就举着印有安全区标志的大旗去找日军谈判,一遍遍指地图告诉他们哪里住的是难民,还有几家医院请高抬贵手。但对方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根本懒得理你。不出几天,大屠杀开始失控地蔓延:男人被怀疑当过兵就地枪决;女人无论老少,都可能随时遭到侵犯;抢劫、纵火更是家常便饭,有洋房、有教堂、有医院,全都难逃毒手……据目击者写信回忆,那阵子的南京,就像被撕碎了一样,到处都是哭喊和烟味儿。

拉贝眼看靠日本人的良心行不通,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另一个名字上——希特勒。在城陷前半个月,他通过上海领事馆往柏林发电报,请元首出面施压,让日本尊重中立区,“否则20多万无辜生命将化为灰烬”。你别笑,在他的认知里,那还是一个替穷人说话的人物,所以才真心觉得对方能管用。然而等来的,不是什么援手,而是一封否定安全区合法性的冷冰冰答复。从此之后,他明白自己只能靠自己和那些同伴们,用尽各种办法护住几十万人免于最坏结局——至少暂时活下来。

直到1938年初,公司总部终于下死命令让他回国。他拖到2月底才走,因为一旦离开,这些难民可能马上暴露在屠刀之下。从上海回到德国后,他没有消停,又四处演讲,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切摊开给听众看,还直接把报告寄到了希特勒案头。这一步彻底触怒了高层——盖世太保冲进来抓人,把他的日记和照片全抄走,不许再公开一句有关日军暴行的话。如果不是西门子担保,人怕是关不出来。不过,即便几年后东西归还,多数影像资料也已经神秘消失,只剩文字孤零零躺在那里见证历史。至此,这位曾经抱有幻想的纳粹党员算是真正醒悟:原来所谓盟友,不过狼狈为奸而已。

战争末期他的境遇急转直下:轰炸毁掉了房子,公司因前党员身份解雇他,一家人在小屋里挤成一团。有段时间甚至连温饱都是问题。这消息传回大洋彼岸后,当年的受助者们自发捐款,据说筹够了一笔巨款,通过政府辗转送到柏林,让这位老人度过最艰难的几年。但1950年1月5日,他还是病逝在贫困之中,没有机会再踏上那个曾经奋力守护过的城市土地。

多年以后,新中国方面提出请求,将他的墓碑迁往南京安葬。当石碑立起的时候,有老人带着孩子去看,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年轻人在旁边低声念:“就是这个外国老先生,当年救我们爷爷奶奶。”风吹动树叶沙沙响,好像隔着半个世纪,又听见那句朴实的话:“至少救一救这些人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