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面前,为何缅甸曼德勒人民如此无力与淡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8:17 1

摘要:在曼德勒倒塌的Sky Villa公寓旁,一名浑身是血的伤者躺在瓦砾边,路人却面无表情地绕行;学校的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围观者低声议论,却无人上前扒开砖石。这样的场景,被镜头记录下的不是“冷静”,而是一种近乎诡异的沉默——这是缅甸7.9级地震后的第72小时,

在曼德勒倒塌的Sky Villa公寓旁,一名浑身是血的伤者躺在瓦砾边,路人却面无表情地绕行;学校的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围观者低声议论,却无人上前扒开砖石。这样的场景,被镜头记录下的不是“冷静”,而是一种近乎诡异的沉默——这是缅甸7.9级地震后的第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曼德勒的街头,绝望与淡漠交织成一片死寂。

自2021年军事政变后,缅甸政局持续动荡,反政府武装与军方的冲突让基础设施长期瘫痪。地震后,电力中断、道路损毁、机场关闭,连接曼德勒与仰光的阿瓦大桥也沉入江底,国际救援物资难以抵达。更致命的是,缅甸政府缺乏专业救援力量,仅靠消防员徒手挖掘,高温下被埋者生存几率骤降。

曼德勒的倒塌建筑中,80%是英国殖民时期遗留的砖砌房屋和未按防震标准建造的老旧楼房。地震工程专家格雷戈里·麦克雷指出,缅甸直到2003年才要求9层以上建筑具备抗震能力,但低层建筑和古建筑仍是“定时炸弹”。

地震后,曼德勒气温飙升至40℃,高温加速了被困者的脱水和感染,救援人员不得不在余震与倒塌风险中“像考古一样”一寸寸清理废墟。一名中国救援队员描述:“切割钢筋时,热浪裹着灰尘扑来,连呼吸都像在灼烧。”

曼德勒街头人们蹲坐着,看着中国救援队上前救援,无人上前帮忙!“淡然”的背后,“习惯灾难”的缅甸人,从战争到地震的麻木循环

曼德勒华人商会秘书长李建军回忆,地震后许多人选择睡在街头,“因为一半的房子已裂缝,但无人修缮”——这种“习惯性放弃”,源于长期的政治动荡与民生凋敝。缅甸民众月收入仅剩几百美元,医疗体系崩溃,连水箱破裂都无力修复。当灾难成为日常,希望便成了奢侈品。

对比中国汶川地震时“15名空降兵盲跳灾区”的孤勇,缅甸的救援主要依赖商会和华人互助群。西方救灾体系依赖民间力量,政府仅负责拨款,而中国则是“国家机器全速运转”——从14颗卫星监测到400名专家火速驰援,中国救援队72小时内救出6名幸存者,但面对百万人口的曼德勒,仍是杯水车薪。

为何我们眼里总有光?

即使清末民初,中国也有政府主导的救灾体系;而今日,解放军、消防员、民间志愿者构成的“生命防线”,让每个受灾者相信“一定会有人来”。这种信任,源于制度的力量——中国的建筑防震标准严格执行,灾后重建的“对口支援”模式,让废墟上迅速崛起新城。

缅甸的沉默,反衬出中国人的“不认命”。汶川地震时,农民用锄头挖通生命通道;河南暴雨中,市民手挽手洪水中救人。这种“众志成城”的基因,让再大的灾难也无法扼杀希望——“因为我们知道,身后有一个不会抛弃我们的祖国。”

还记得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发生7.2级地震吗?震惊世界的中国救援速度!

当日喀则地震波尚未平息,中国已启动“高原救援闪电战”:

(日喀则震区平均气温:-10℃)

震后17分钟,国家地震应急指挥部接通前线卫星画面;

震后49分钟,西部战区陆航旅直升机搭载医疗队升空;

震后1小时,解放军先遣队已突破暴雪封锁线;

3小时内,72台高原型挖掘机开进震中;第一批包含制氧机、高原保暖方舱的物资车队翻越海拔5190米的嘉措拉山口。

为了不让骨折的老人和小孩睡在冰冷的地面上,在卡若拉冰川脚下,我们的解放军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陡坡徒步6公里,把床抬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高原上含氧量低,随行军医记录:“床架送到时,战士的指甲缝都在渗血,但帐篷里的酥油茶是烫的。”

24小时后,海拔4700米的帐篷区里,受灾牧民摸着野战床的钢架说道:“这床比家里的还结实”。

对比之下,缅甸曼德勒地震后:

震后24小时,军政府仍在争论是否接受“外国干涉”;

48小时后,通往灾区的桥梁因年久失修二次坍塌;

72小时后,30万灾民中仅发放了900顶帐篷。仍有灾民躺在开裂的柏油路上,用塑料布遮挡42℃的烈日——灾难面前,国家的底色被撕开一道血淋淋的裂痕。

中国救援队给日喀则带来的不仅是生存,更是尊严:

- 所有野战床配备电热毯,避免高原寒夜引发肺水肿;

- 移动沐浴车每天供应6000人次热水澡;

- 心理干预组带着藏语翻译逐帐篷筛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72小时内,214名重伤员通过“空中绿色通道”直送成都华西医院——这条生命走廊的运力,超过缅甸全国救护车总量。

日喀则牧民扎西指着床架上的五角星所说:“看见这个,就知道阎王收不走我。”

而缅甸地震后的街头“自救”令人窒息:

- 华人商会募集的200台发电机,因军政府征收“进口特别税”滞留海关;

- 私人诊所医生用手机灯光完成截肢手术;

- 高温下,一位父亲用树枝和衬衫为女儿尸体遮挡阳光,而路过的军车未曾减速。

“这不是救灾,是等死。”参与救援的中国工程师陈浩在日记里写道,“当国家抛弃人民时,连悲伤都成了奢侈品。”

曼德勒的淡然,是制度缺失下的集体无力;而中国的希望,是千年文明沉淀的治理智慧。当缅甸的黄金72小时在高温中流逝,我们更应珍惜:生在一个“把人民生命扛在肩上”的国度,是何其幸运。天灾或许无情,但一个国家的温度,正体现在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人群。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无论地震、洪水还是疫情,中国人的希望从不寄托于“忍耐”,而是源于对国家的信任。愿曼德勒的悲剧警醒世界:唯有强大的制度与人民的信仰,才能让文明在灾难中屹立不倒。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