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一到,我妈就开始催我回家种蒜,说错过这几天,蒜就不香了。
“秋分一到,我妈就开始催我回家种蒜,说错过这几天,蒜就不香了。
”
——别急着点头,今年真不一定非得9月23号下地。
北方夜里已经凉到15℃以下,可白天太阳一晒,土表又能蹦回20℃。
老经验说“秋分种蒜”,现在得改成“看土温种蒜”。
拿根最便宜的厨房温度计,插土里5厘米,连续三天≥15℃,再播不迟。
去年隔壁老李按老黄历抢早三天,结果一场雨夹雪,蒜苗全黄尖,补种一次直接晚收半个月,卖价掉了两块。
蒜瓣别再去超市抓一把就种。
挑种的时候,把蒜瓣放水里,沉底的健康,漂起来的八成是空壳。
回家再用1%高锰酸钾泡10分钟,等于给蒜洗个消毒澡,锈病少一半。
想再保险,丢冰箱冷藏室(4℃)催芽48小时,出苗能快3天,苗还齐刷刷。
翻地别图省事只旋10厘米,今年雨水多,土板结得厉害。
深翻到25厘米,顺手撒把腐殖酸,土松得跟蛋糕一样,根扎得深,后期才扛得住风。
底肥别迷信“一把复合肥走天下”,先花20块做个土检,氮磷钾缺啥补啥。
去年我家按报告把复合肥减量30%,加了两袋菌根菌,蒜薹抽得比胳膊粗,邻居还以为打了激素。
播种时行距15厘米、株距8厘米是老规矩,但今年试试“宽窄行”:宽行20厘米方便后期培土,窄行10厘米保密度,一亩地多收200斤不是梦。
尖头朝上、覆土3厘米、浇透水,这些动作别省,但浇完顺手铺层碎稻草,保湿又防鸟,比盖地膜省人工。
冬天最怕“干冻”。
小雪前灌一次“封冻水”,水要浇透但别积水,第二天土面见干就撒层稻壳或碎秸秆,厚度3厘米,蒜苗绿到来年二月。
别学城里人用塑料布,白天一晒40℃,夜里一冻-5℃,蒜苗直接“蒸桑拿”,死得更快。
开春追肥别一股脑撒尿素。
蒜薹露头时,每亩冲施10斤高钾水溶肥,蒜头膨大期再补一次,蒜瓣瓷实不空心。
浇水用湿度计,插土里10厘米,低于40%再浇,省水30%,蒜还不裂口。
锈病一来,叶子像撒了铁粉。
别急着打药,先拔掉病叶,再喷0.3%苦参碱,隔7天一次,两次就控住。
蓟马怕蓝板,挂一板30张/亩,比打吡虫啉环保,蜂子还能继续授粉。
抽蒜薹别心疼,一抽蒜头就疯长。
抽完当天浇次小水,蒜头能再胖一圈。
叶子黄到三分之二、茎秆一捏就倒,就是收获信号。
现在村里有收的机器,一亩地20分钟完事,比人工快十倍,破皮率不到5%。
收完别晒大太阳,阴干两天再进冷库,0℃、湿度65%,放到春节都不发芽。
最后说品种。
老“苍山蒜”香但抗病弱,试试“京韵”或“鲁白”,紫皮、蒜瓣大、亩产多300斤,收购商直接地头加价。
别小看这三毛五毛,一千斤就是三五百块,够给孩子买双新球鞋。
秋分种蒜,老把式要会,新科技也得跟。
温度计、湿度计、手机里的气象App,花不了几个钱,却能让老经验长出金疙瘩。
今年回家,带把尺子下地,量量土温再动手,爸妈的唠叨可以停了。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