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很多天才都倒在了英语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11:29 1

摘要:比如我朋友儿子,数理化成绩一般,英语却能考117分,凭借英语优势上了一本,而其他英语差的同学只能考上二本。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英语在教育体系中带来的问题。

王兴兴考研时总分能达到浙江大学的分数线,却因英语太差被调剂到上海大学。

在高中阶段,他英语几乎都是倒数,仅及格过3次。

能达到浙大分数线,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却因英语这一门学科受限。

现实中像王兴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很多男孩子数理化成绩优秀,但英语糟糕,中高考往往败在英语上。

比如我朋友儿子,数理化成绩一般,英语却能考117分,凭借英语优势上了一本,而其他英语差的同学只能考上二本。

还有网友高考英语仅37分,大学四年努力学英语,却连四级都过不了。

目前世界上顶尖的数理化知识大多是用英语写成的,编程、程序以及AI等领域也需要英语储备,这确实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

不过即便英语在学业上成为了很多人的绊脚石,也不意味着这些人就无法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

就像王兴兴,他在机器人领域天赋异禀、能力出众,创办的宇树科技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这说明一个人的本事是多方面的,不能只因英语不好就全盘否定。

在当下教育里,英语被过度看重了。

升学考试和各种选拔中,英语成绩占比极大。

这种情况让我们反思,如此重视英语,是否会导致一些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人被埋没。

英语在全球化进程中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像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权力装置。

全球92%的SCI论文用英语发表,这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每年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术英语写作。

当英语成绩成为重点中学、985院校的关键指标时,它就变成了阶层流动的“通货”,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出现“数理天才因英语落榜”的荒诞现象。

标准化考试制度对人才的评估存在问题,英语四级与学位证捆绑、考研英语单科线淘汰专业天才,这是在用标准化模具扼杀差异化人才。

据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研究,中国STEM领域顶尖人才中,有17%曾因英语门槛错失深造机会。

城乡英语教育资源差距巨大,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缺口达34%,城乡学生高考英语平均分差28分,这加剧了教育不公平与阶层固化。

随着AI翻译技术发展,其误差率已降至2.3%,专业文献语义保真度达98%,传统英语考核方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

对于中小学教育中的其他科目也可进行合理改革。比如将文言文、古诗词、文学、道法(政治、历史、地理)整合为一门通识教育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精简无关内容。中学毕业时进行全国统考且开卷,只分合格与不合格,中考高考不再考这门课。中考高考可调整为考数学与人工智能150分、华语言阅读和写作100分、英语50分、物理150分、化学与生物150分、体育150分,总分750分。

总之,教育改革应构建一个既能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又能充分释放个体创新潜能的生态系统,让“偏科天才”也能突破障碍,在擅长领域施展才华。

来源:我是小羽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