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常常在盛大的国事面前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但激动很快会被各种复杂的情绪冲淡。不只是因为阅兵这样的大场面呈现的仪式感,更是因为冷静过后,我们不得不正视:一边是全民自豪时刻,另一边,总有人用异样的声音和近乎冷漠的态度把这些情感变得荒诞。
很多人常常在盛大的国事面前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但激动很快会被各种复杂的情绪冲淡。不只是因为阅兵这样的大场面呈现的仪式感,更是因为冷静过后,我们不得不正视:一边是全民自豪时刻,另一边,总有人用异样的声音和近乎冷漠的态度把这些情感变得荒诞。
“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并非只是一句口号,它代表了中国民族百年屈辱后的转身。对比鸦片战争时“我们的炮够不到他们”的无力,如今导弹早已越过地平线。那种曾经被动挨打、只能眼巴巴看着命运摆布的状态已翻篇。这种反差让人想哭,是见证强大,也是对过往血泪史的无声告慰。
哪怕阅兵已成昨日新闻,大量普通人心里的激荡却久久难平。这本是群体认同凝聚的时刻,却总有人非要抛出刺耳言论:有00后群体,肆意调侃历史灾难,把日本侵略甚至731部队轻率戏谑为“虐恋”。有年轻人根本无视历史知识,不仅失去敬畏,甚至质疑当年伤痛“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态度无疑让此前的民族自信沾染上一抹刺目的灰色。
回顾这类争议,并非单纯的信息缺失,更像是价值观土壤中外来杂草开始疯长。为什么部分年轻人宁可选择幽默的叛逆,也不愿严肃思考?或许和当下过度娱乐化、追求个体表达有关。信息碎片化改变了我们接触真相的方式,历史渐渐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的符号,被人用流行梗和段子消解。
讽刺的是,一些引用数据反驳偏见的努力仍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网络上关于女兵是“摆设”的争吵,不少人坚持用老旧刻板印象去评判现代军人。但事实上,仅中国女兵现役就已经突破二十万,不少关键科技岗位女性占比极高。她们远不是“陪衬”——在某些高科技战线上,女性专业度甚至直接决定战斗力。这趋势其实早成常态,只是一部分社会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另一个令人侧目的角度来自一位以情感内容为主的网络红人。在阅兵期间,她随手发了一句对女兵妆容的嘲笑,“没有化妆自由”,配图阴阳怪气。乍看是常见的奇观消费,深想却不难发现,这其实暴露了部分公众人物对职业、性别和爱国情怀的浅薄理解。许多人消费国家荣誉,却对其背后艰辛置若罔闻,反而热衷于挑刺和贩卖轻松。
再说一个被争议缠身的案例:某知名设计师,受过高等教育,竟把“大阅兵”误认为甲方企业誓师大会,对国家层面的事件漠不关心。她还自豪地说“这些我不太关心”。在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人并不少见。这种冷漠,其实反映了某些行业精英与现实中国之间逐渐拉开的距离:繁忙不是理由,本质是对于民族共同体归属感的缺失。
想起去年,有电影真诚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因为“煽动仇恨”而被部分网友抵制。他们片面认为回望苦难就是“过度消费情绪”,却忽视了,只要真实历史还未成为常识,这种反思就是有必要的。无需让仇恨主导生活,但忘记痛苦无异于自废武功。
舆论场上的分裂不仅来自大众,也隐藏在那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顶流明星身上。九月初,阿玛尼去世引发朋友圈满屏悼念,娱乐圈女星和头部男演员都发文致敬,言辞热烈不亚主旋律晚会。但在同一时间点,一位百岁抗战老兵在看阅兵后安然离世,却没几位名人表达关切。网友随即发问:“抗战英雄去世为何你们只字不提?”这点出了某种大众心照不宣的困惑:利益之手影响着话语权分配,甚至推动着价值排序改变。
明星们为国际品牌站台毫不迟疑,对自己国家历史英雄缄默甚至无感。这不是偶然,更像一种集体默契,一种潜移默化中的商业导向取代民族认同。当下这个时代,不少年轻人觉得“追星”意味空虚,但其实这种崇拜背后,是对于真正贡献者缺乏敬重——真正撑起民族尊严和安全感的人,他们的大名无人追捧,不过默默凋零。
在社交网络高速发酵的话题里,你会发现有趣的对比现象:普通民众更在意阅兵、国事和历史,而一旦到娱乐资本视野,他们的话题和行为选择就极快切换到资本相关事物。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背后其实是一个怎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国之强大与个人安稳,从来不是虚妄口号。这些年我们习惯了沿用第一印象判断一切,却忘了守护稳定、和平的人和事,经常默默无闻。
“不能娱乐战争”,这句话听起来陈词滥调,其实重点是该如何辨别历史与段子的界限。年轻人可以表达情绪,可以忘带政治立场,但绝不能忘了,这种“随便调侃”最终会稀释掉彼此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嬉笑怒骂很容易,但家国记忆一旦断档,没人能保证未来不重蹈覆辙。
孩子可以有不同兴趣,可以平凡无奇,但底线上必须铭记,和平生活不是凭空而来。军人与科学家、普通工人一样,都是这个“大故事”的主角。他们值得被铭记亦或更多思考,而不是成为零散信息里的可有可无的一笔。
社会变语速越来越快,有些声音显得聒噪甚至荒唐。但我们始终能从无数普通人的眼神、行动中找到那个最基本的共识:守护和平、尊重历史、自洽地生活,不只有宏大叙述,还有细麻绳般密密织成的日常细节。面对那些公然扭曲事实或者冷嘲热讽者,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每次认真追问、每次坚决拒绝淡化历史,其实都为这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年代加上了分量。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