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恢复航运给杜月笙等的电报——毛主席手稿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3:03 2

摘要:二月七日来电已悉。恢复华北、上海间航运,以利生产之发展,极为必要。大上海、唐山两轮北驶,并派员至华北接洽,极表欢迎。此间已嘱北平叶剑英市长、天津黄敬市长接待。英商太古公司湖南号驶抵塘沽,系属临时性质,并非事前洽定。所谓华中华南中国船舶开往华北口岸,将不许其驶返

这是1949年2月13日毛主席起草、以他和周恩来名义发给杜月笙、魏文瀚的电报,内容是关于恢复航运问题。电报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

首先是一封发给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市长叶剑英的短电。内容如下:

彭叶:

下电请由电报局发往上海为要。中央丑元。

然后是发给杜月笙、魏文瀚的电报,内容如下:

全国轮船业联合会理事长杜镛先生、上海市轮船业公会理事长魏文瀚先生大鉴:

二月七日来电已悉。恢复华北、上海间航运,以利生产之发展,极为必要。大上海、唐山两轮北驶,并派员至华北接洽,极表欢迎。此间已嘱北平叶剑英市长、天津黄敬市长接待。英商太古公司湖南号驶抵塘沽,系属临时性质,并非事前洽定。所谓华中华南中国船舶开往华北口岸,将不许其驶返原地,纯系报纸造谣。流言止于智者。先生等不应置信。

毛泽东 周恩来 二月十三日

这封标注“4A”的加急电报200余字,看似普通,却是一连串惊心动魄、纵横捭阖的历史事件的中枢神经。正是得益于这封电报,既救活了濒临断粮的上海,又为解放军渡江南下铺好了一条看不见的黄金水道,更把国民党营垒里最大一股帮会力量拉进了统一战线的怀抱。

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结束,长江以北几乎全境解放。可此时的上海,却陷入“煤荒”。因为开滦、秦皇岛等煤炭基地都在解放区,南运的传统航线被国民党军方下令切断,上海400万人口和占全国60%以上的轻工业面临“断炊”。

1月下旬,上海轮船同业公会、市商会、工业会三方秘密磋商,探讨能否用30万袋面粉交换10万吨开滦煤?1月28日,国民党行政院在内外压力下批复“准予试办”。上海“青帮领袖”杜月笙、上海市轮船业工会理事长魏文瀚两人,随即于2月5日致电中共中央,表示拟派“大上海”“唐山”两轮北上,并派员到华北接洽,希望中共“惠予协助”。

2月10日,中共中央向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市长叶剑英发出指示:“对上海代表团表示:我们对恢复通船、通邮及商业联系感到兴趣。”

毛主席敏锐地看到,在经济上,解放区缺面粉,上海缺煤,互通可解燃眉之急;在政治上,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已人心惶惶,若能争取他们留在上海“护厂、护船、护市”,就可最大限度减少解放军渡江后的接收成本;在外交上,戳破国民党“中共将扣船不还”的谣言,向国际社会显示即将成立的新政权的开放与信用。

基于此,2月13日他与周恩来同志联名复电杜月笙、魏文瀚二人。电报由新华社全文播发后,上海《申报》《大公报》翌日头版刊登。一时之间舆论哗然,航运界船员团体发表联合宣言,“促请完成华北通航”;工商界荣毅仁、刘靖基等实业家公开赞扬“中共通情达理”; 粮、煤现货行情一日内回落一成,人心稍稳。

2月15日,“大上海”轮载着首批1.5万袋面粉缓缓驶出黄浦江,成为国共对峙三年来第一艘公开穿越战线的商船。

杜月笙派出的谈判代表中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中共地下党员金山这位著名演员。金山把杜月笙“希望共方体谅其过去,保全其在沪产业”的口信直接带到西柏坡。周恩来同志答复:杜先生这次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只要他能保护上海工厂、银行、船只不受破坏,不使南迁,我们既往不咎,并愿与之合作。

2月17日,中共中央再电叶剑英:“对杜月笙的方针,就是要他努力使上海不乱……杜果能这样做,不仅中共可与之合作,上海人民亦将宽恕他的既往。”杜月笙随后密令青帮门徒“维持秩序、保护资产”,为解放军5月27日进入上海减少了大量阻力。

3月初,南北易货扩大为“粉—煤—棉—油”多边交换,解放区在天津、秦皇岛设上海物资交换处。4月17日,“大生”轮返沪,首期30万袋面粉兑10万吨煤合同圆满交割,第二期合同旋即签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签字,和谈破裂。22日,国民党行政院下令“凡驶往匪区船只立予击沉”,长江航道重新封锁。

尽管“南北三通”被迫中断,但2月13日电报所展现的“以经济促政治、以统战促解放”的策略,成为随后接管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重要范式。今天,当我们重读那份简洁的电报,仍能嗅到1949年初春黄浦江上的煤烟与面粉的混合味道。那是历史转折处的一缕暖风,把一座孤岛般的城市,悄悄系在了即将诞生的共和国船舷上。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