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湘大地,水脉纵横。从洞庭波涌到四水汤汤,从巍峨大坝到蜿蜒渠系,“十四五”期间,湖南水利人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在汛情与旱情的交替考验中筑牢水安全防线,在改革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中破解难题,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持
三湘大地,水脉纵横。从洞庭波涌到四水汤汤,从巍峨大坝到蜿蜒渠系,“十四五”期间,湖南水利人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在汛情与旱情的交替考验中筑牢水安全防线,在改革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中破解难题,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洪峰浪尖的坚守 织密防洪减灾安全网
2025年5月22日凌晨,常德桃源县牛车河镇的夜色被急促的雨声撕裂。龙凤山站点12小时447毫米的降雨量,正突破当地气象记录的极值。危急时刻,省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如“千里眼”般锁定雨区,X波段测雨雷达以分钟级精度追踪雨带轨迹,动态预警模型实时计算着土壤含水量与地质风险——两小时后,1350户3500余名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这是湖南山洪预警迈入智能化决策阶段的生动注脚,更是全省防洪减灾体系持续完善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湖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锚定水利部“四不一确保”和省委、省政府“五个确保”工作目标,坚决扛起水旱灾害防御天职,出台《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实施方案》《湖南省水利厅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湖南省巡堤查险工作细则》等一系列实用性指导标准,加快建立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构筑起坚强的防洪减灾防线。2024年,面对超强梅雨和“格美”台风暴雨洪水过程,湖南科学部署、全面应对,精准预报预警、及时调度指挥,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道防线——湖南水利测雨雷达试点蒿山雷达站。
同时,湖南认真贯彻落实李国英部长有关指示精神,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全力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已建在建水利测雨雷达23部,新建改建47处水文站、34处水位站、226处雨量站,初步构建全省“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汇集实时雨水墒情、山洪灾害预警等信息到水利一张图,汇聚涉水数据规模超过40T,年处理实时涉水数据超过9000万条,重点区域应对极端性、灾害性天气导致的暴雨洪水精准预测手段不断丰富。作为全国水利行业首批X波段相控阵测雨雷达试点地区,湖南率先开发了降雨实测、雨量告警、致洪预警、雨强预报等应用产品,在应对多轮暴雨洪水中得到检验,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㮾梨水文站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获评2023年水利基层十大治水经验。
钱粮湖垸分洪闸。
作为防汛主战场的洞庭湖,“十四五”期间,钱粮湖等三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一期和分洪闸工程、长江干流湖南段三期河道整治工程完工,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加快实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撇洪、自排、电排、调蓄”相结合的治涝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大江大湖的安澜之梦,正在一项项工程的推进中照进现实。作为全国唯一蓄滞洪区居民迁建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团洲垸的百姓正迎接安居乐业的新篇。
与此同时,湖南“四水”流域防洪体系也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大兴寨水库、金塘冲水库等流域重要防洪控制工程如期开工并加快建设,宜冲桥水库列入国家“两重”建设方案正深入开展前期论证。城市防洪保护圈加速闭合,城市排涝能力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治理有效推进——一张覆盖城乡的防洪安全网,正越织越密。“十四五”以来,湖南闭合达标县级以上城市防洪保护圈81个,完成108座大中型、536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主要支流25条1186.8公里、中小河流176条2383公里、重点山洪沟103条共计240公里。
涓滴汇流的智慧 塑造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2022年盛夏,湖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水文干旱。湖南水利系统勠力同心,打赢夏秋冬连旱硬仗,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这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湖南水资源配置能力的持续提升。
梅山灌区大坝标段施工现场。
“十四五”以来,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建成投产,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工程等建成达效,莽山、毛俊、椒花水库基本建成,犬木塘水库枢纽工程完工,金塘冲水库、梅山灌区、㵲水灌区等一批水网工程接续开工并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水网建设全面铺开,娄底市入选水利部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省14个市州和97个县市区全面编制并批复水网建设规划,从骨干工程到“最后一公里”,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正加速成型,“四纵三横、一圈两带”现代水网的宏伟蓝图在三湘大地徐徐铺展。
犬木塘水库工程枢纽。
在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湖南方案”闪亮登场。在长沙县桐仁桥灌区的田间地头,“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三定三促”推进灌区用水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正让每方水产出更大价值。与此同时,湖南以“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笔,持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书写取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监管效能提升的新篇章。近日,湖南在2024年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斩获“三连优”,取得全国排名第5的历史最好成绩。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心饮用水水源——盘江水库。
农村饮水安全的改善,农田灌溉的有力保障,藏着最温暖的民生答案。“十四五”期间,湖南累计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174.1亿元,实施农村供水项目2162处,受益人口1733万人,保持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5.3%。累计完成165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80万亩。率先在全国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累计恢复农村小水源7.03万处、畅通“中梗阻”渠道6766.3公里、提升山上经济作物灌溉保障能力140.9万亩,逐步实现“蓄得住水、灌得了田、上得了山”,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作出重要贡献。湖南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发言,长沙县、澧阳平原灌区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美丽河湖的蝶变 绘就水韵潇湘新画卷
凤凰沱江河畔,清水绿岸的景致让人沉醉。这条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的河流,是湖南水生态治理的生动体现。在洞庭湖之滨,“山水工程”重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诗情画意。在益阳资阳区、株洲醴陵市、怀化芷江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让“小桥流水人家”的水韵更浓。湖南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
洞庭湖风光。
“十四五”以来,湖南全面完成水普内河湖划界工作,印发实施226条(处)省、市管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湘资沅澧干流及洞庭湖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完成江河湖库保护利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国土空间水利专项规划,率先推出河道采砂综合监管系统,率先实现水利普查名录内河湖卫星遥感全覆盖。从河道采砂的“智慧监管”到河湖岸线的“精准管控”,湖南正用最严格的保护,用心呵护着每一条河流。
在水土流失治理的战场,湖南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4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86.63%,比2020年增长0.7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在小水电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全省水电生态流量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创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27座。
浏阳河风光。
2024年,湖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断面连续四年保持Ⅱ类水质。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3万余名河湖长的辛勤履职。从省级总河长的“巡河日记”到基层河长的“护水日志”,从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分管省领导任河长办主任的工作体系,到率先发布“省总河长令”工作模式、全面推行下级河湖长向上级河湖长述职制度,再到率先将河湖长制纳入政治监督,湖南以“河长制”促“河长治”,从2019年到2022年,湖南河湖长制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十四五”以来,湖南努力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积极建设7个国家幸福河湖项目,浏阳河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正在湖南水利系统的生动实践中一一诠释。
改革创新的潮涌 释放水利发展新活力
金塘冲水库的建设工地上,BIM模型构建的“数字大坝”正实时追踪进度、质量、安全数据。现在只需要1个人1台电脑,就可以利用基于BIM模型的智慧建管、智慧工地、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对“人、机、料、法、环、测”等关键要素的实时掌控,有力提升工程建设的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水平,更为未来的智慧运维、决策支持打下基础。
金塘冲水库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
湖南水利领域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十四五”期间,湖南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浏阳河流域、欧阳海灌区水利工程2个全国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设项目,同步推进一江一湖四水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加快北斗卫星、铁塔视频规模化应用,初步形成“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从防汛抗旱的预报预警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从河湖监管的智能感知到工程建设的数字赋能,湖南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为路径,推进全省水利数字化水平稳中有升。
《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的出台,让跨省流域治理有了“湖南样本”,《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湖南省水文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为依法治水提供越来越坚强的法治保障。
麻阳县浀水生态清洁小流域。
怀化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麻阳的“水生态产品变现路径”入选2024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成功发行“节水贷”“取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签约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大兴寨水库PPP融资新模式、青山水轮泵灌区筹资新路径、水利财政支出责任与事权划分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湖南水利人敢为人先,让改革活力在水利领域充分涌流。
作为省级重点移民村和省级移民美丽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南资兴市青草村依托东江湖库区优势,以柑桔种植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提升移民就业创业能力,人均纯收入达3.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13万元增加到2023年52万元,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开发性”移民的新路,打造了“北有安康、南有东江”工作范本,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2021年全国水库移民工作会议上,青草村作为唯一现场观摩点,充分展现了湖南移民产业改革创新的强大活力。“十四五”以来,湖南实施了1214个重点移民村美丽家园、152个移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省100人以上的移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44元,较2020年底增长48.57%,移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6项先进实用技术、14项水利技术标准、232个科技研发项目——湖南水利的创新版图上,既有首届水利卓越工程师的智慧闪光,也有水利特岗生的青春力量。湖湘水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立湖南水文化研究会,出台《湖南省水文化建设规划(2021—2035 年)》,认定首批水利工程遗产,韶山灌区、江垭水利枢纽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长沙水文站成为全国首批百年水文站。
湘水汤汤,见证壮阔征程。“十四五”的五年,湖南水利系统以改革破局、以创新开路,构建起“工程体系完备、数字赋能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治理能力现代”的发展新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南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让安澜之水、幸福之水、生态之水,持续滋养锦绣潇湘,奋力谱写新时代治水兴湘的精彩华章!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