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杯的热潮刚刚褪去,中国球迷的心却依然隐隐作痛——连续五届世界杯无缘决赛圈,亚洲杯成绩节节败退,中国足球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怪圈。就在球迷们还在为最近一场失利扼腕叹息时,足协悄然启动了新一轮国足选帅工作。这一次,我们真的不能再选错人了!
世界杯的热潮刚刚褪去,中国球迷的心却依然隐隐作痛——连续五届世界杯无缘决赛圈,亚洲杯成绩节节败退,中国足球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怪圈。就在球迷们还在为最近一场失利扼腕叹息时,足协悄然启动了新一轮国足选帅工作。这一次,我们真的不能再选错人了!
翻开中国足球的教练史,从施拉普纳到里皮,从卡马乔到李铁,我们经历了太多"水土不服"的案例。马德兴在最新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伊万执教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理念与球员能力严重脱节。"442菱形中场站位固然先进,但让从未接触过单后腰体系的中国球员强行适应,无异于让小学生直接学微积分。
那么,什么样的教练才最适合当下这支中国队?我们分析了历届成功教练的共性,总结出三大关键特质:
第一,必须是"翻译官",而非"独裁者"
霍顿在1998年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队战胜日本队,关键在于他把平行站位的每个细节都掰开揉碎讲给球员听。阿里·汉更是细致到教李毅"该用哪只脚接球"。中国球员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纪律性和执行力,但前提是教练要把战术意图说明白。那些只会喊"给我冲"的激情派教练,注定水土不服。
第二,要会"看菜吃饭",不能"削足适履"
阿里·汉最初尝试三后卫体系失败后,立即回调为四后卫;发现李金羽的跑位特点后,专门设计了适合他的战术。这就是真正的高手——不是让球员适应自己的体系,而是根据球员特点打造最适合的战术。中国足球的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承认基本功的不足,从ABC补课开始。
第三,必须是个"细节控"
马德兴透露,当年霍顿上课时会把战术板的每个移动轨迹都画清楚;阿里·汉甚至规定前锋接球时脚尖的角度。这些在欧美球员看来可能幼稚的教学,恰恰是中国球员最需要的。我们的球员不是不会思考,而是足球基础教育缺失导致的"战术营养不良"。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这样的教练去哪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带领天津泰达打破"恐韩症"的阿里·汉,还是培养出武磊的徐根宝,成功的案例都证明:最适合中国足球的教练,不一定是最大牌的,但一定是最懂"中国球员使用说明书"的。
如今国足选帅再启,这不仅仅是一次人事更迭,更是中国足球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与其盲目追逐世界名帅,不如静下心来寻找真正能与中国足球"同频共振"的领路人。
你认为国足最需要什么类型的教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壶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