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文化资源之姓氏文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08:08 1

摘要:太原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既涌现出许多大姓士族,又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影响作用。《隋书·地理志》载:“太原自前代以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清雍正《山西通志·风俗》引《太原图经》曰:“(太原)人物辈出

姓氏文化

太原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既涌现出许多大姓士族,又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影响作用。《隋书·地理志》载:“太原自前代以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清雍正《山西通志·风俗》引《太原图经》曰:“(太原)人物辈出,代不乏人,皆有文武全才。

曹魏初年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和西晋初年占田荫客制的推行,保证了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世袭权利,同时又出现了维护士族大姓利益的“世籍促使当时处于晋王朝统治中心的太原地区涌现出一批大的姓氏家族,如王氏、温氏郭氏、孙氏等,他们对于曹魏立国西晋建立,西晋末“贾裴王乱天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及至唐宋以降直到明清民国,随着一系列政治变革、战争屠戮、经济迁移和市井文化的兴起,太原姓氏各有沉浮聚散与兴盛衰败,但也都对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走向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作用。现简述如下:

◆王氏

王氏为太原第一大姓氏。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字子乔。时人以其为王者之后,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王氏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传至十五世孙翦,为秦大将军。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王翦北征燕赵,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无攻不克,功勋卓著。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王翦之孙王离为秦朝统兵大将,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自殉,封武城侯。王离有二子;长子名元,避秦乱,徙居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次子名威,仍居太原,继续称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又分两支:祁支和晋阳支。太原王氏祁支首推东汉王允。他官居司徒,不满于董卓专权乱政,遂施行“连环计”,以丫环貂蝉离间吕布,诛杀董卓,扶汉室于将倾,传为千古佳话。太原王氏晋阳支中最著名的当属王昶、王沈。王昶仕于曹魏,因政显功高,进位至司空,而王沈为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子、政治家和史学家。西晋后期,因政局大乱,王氏家族分为两支,一支南迁,参与了东晋王朝的建立及“南朝多少事”,遂使王氏遍及江南各地,以至后来流布于东南亚许多国家。留守太原的一支也不甘寂寞,在其后的诸多重大事件中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南北朝时期,太原王姓人才辈出,知名的有王僧辨、王玄谟、王慧龙、王茂、王遵业、王韶、王操、王轨等人。王僧辨,最初仕于北魏,后随父王神念投奔南朝。梁侯景之乱时,僧辨受命平叛,并很快击溃侯景的军队,收复梁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稳定了局势。王僧辨平定侯景之乱,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太原王姓为著名的士族,时人有“崔、卢、李、郑、王”之称。隋代以王通、王劭最为著名。王通是当时的儒学大师,曾讲学于河汾之间,四方学者自远而至者千余人,所著《中说》一书,开理学道统说的先河。王劭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史学大家,所撰史书《齐志》颇具特色。唐代太原王氏出宰相7人,包括王溥、王缙、王涯、王睃、王播、王铎等。唐代太原王氏文人灿若星辰,著名的有王绩、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王勃是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首,能诗善文,才气横溢。王维不仅善诗文,而且能绘画,通音乐,仅就诗文、绘画而言,时人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誉。王昌龄籍贯现存史书所载不一,其自作诗云:“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渠东”,“旧居”当指籍贯而言,也即籍贯太原。王之涣、王翰均长于边骞诗,也是唐代边塞诗作的重要代表人物。到了明代,太原王氏又出现了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就是王琼。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召开溪,幼有才华,22岁乡试中举,26岁中进士,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居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位列三辅三孤,为明史罕见。他一生洞察世情,崇尚实用。有三件事被人称颂:治理漕河敏练著称",平定宸濠叛乱“任人唯贤”,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与于谦、张居正同被誉为明代三重臣。近年来,为方便海外王氏回太原寻根祭祖,太原市委、市政府于晋祠“晋溪书院”内复建"子乔祠”,并多次举行祭祖仪式。为海外王氏回并寻根祭祖提供了便利。

◆郭氏◆

太原郭姓,为“累世旧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郑(今河南新郑市)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伐周时,责平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太原市阳曲县),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后裔孙徙颖川(今河南禹县)。”华阳(今陕西华县)郭氏出自太原,唐代名将郭子仪即为华阳郭氏之后。昌东(今河南南乐县)郭氏亦出自太原。汉代郭姓以太原介休郭林宗最为著名。其人一生博学多才,不慕高爵,安于退让,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礼贤下士,乐与常人为伍,被称为东汉第一名士。三国时,郭姓以郭淮最为著名。郭淮为太原阳曲人,仕曹魏,官至车骑将军,长期镇守雍州。郭淮在任上,注意团结当地各族人民,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他死后,雍州百姓在长安立庙祭祀他。西晋时,太原郭氏通过姻亲关系直接或间接参与军国要务。其姻亲主要有:郭淮妻太原王浚之妹;郭配一女嫁裴秀,一女嫁贾充,生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遂有“八王之乱”,西晋政权从此走向瓦解。北魏时期,太原郭姓繁盛,其著名者如郭逸曾与北方第一名门司徒崔浩联姻。可惜崔浩编撰国史触怒北魏太武帝、横遭灭门之祸,郭氏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过之后,太原郭姓还是出了一个著名人物郭祚。他辅佐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入唐以后,郭氏有宰相四人:郭待举、郭子仪、郭元振、郭正一。唐史明确记载:(郭子仪)“出自太原”、“本太原人”、“代为太原著姓”。“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本部军东讨,经过长期征战,最终将叛军平息。后又坐镇河中,对黄河南北藩镇形成威慑之势,积极抗击回纥、吐蕃对唐西境的侵犯。史称郭子仪不仅有再造唐朝之功,而且身系天下安危20年,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第一重臣。此外还有唐宪宗懿安皇后郭氏为子仪之孙,五代名将郭崇韬也为太原郭姓之后。

◆张氏

张姓出于黄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据说挥受封之国在今山西太原地区。挥生昧,昧生台骀。台骀封于汾川,被后世尊为汾河水神,并在今太原地区立庙祭祀。台骀后人张仲为周宣王卿士,子孙多事晋为大夫,其中以解张为著名。智、赵、魏、韩四卿之战时,张姓后人孟谈为赵国谋臣,策韩、魏与赵联合,击灭智伯。三家分晋后,张姓分散于赵、魏、韩三国,后世繁衍,散居各地。魏国张姓后人仪,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据说,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亦为孟谈之后。

◆孙姓◆

太原孙氏在魏晋政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资博学广识,颇有谋略,文帝(曹丕)时升为中书令,加给事中,“遂掌机秘”。明帝即位,“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明帝临终,引孙资与刘放入内,决大谋。孙刘二人建议以曹爽和司马懿辅政,从此,司马懿步入曹魏政治前台。孙资之孙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曾为晋作书遗孙皓。孙楚孙孙统、孙绰,并有名当世。孙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明理”。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从桓温北伐,补任长沙太守,后又升为秘书监,加官给侍中。孙盛崇尚黄老,是一位能言善辩的玄学家,曾参与“神灭与神不灭”的大辩论,其所著两部史书《魏氏春秋》和《晋阳秋》,史料价值极高。

◆武姓◆

太原武氏在唐朝亦成为著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武氏传至晋阳公洽时,别封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传至武士獲时,经营木材生意致富,后随李渊起兵夺取长安,可以说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氏家族的兴盛是在武则天执政称帝后。武则天下令打击皇族和关陇士族,积极推行科举制和均田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为大唐盛世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武则天曾下诏修订《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士族。唐代武氏一共出宰相四人:武三思、武承嗣、武攸宁、武元衡,其中以武元衡最为著名。武元衡的曾祖父为武则天从父弟(即堂弟),官至朔州刺史。武元衡从进士登第后一直升迁至宰相,又以宰相身份充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成都,任职三年,境内安和。任满回朝,再次拜相。时,唐宪宗方讨淮、蔡,武元衡悉掌机务,终至引起藩镇的怨恨而派刺客将其杀死。唐宪宗闻凶讯后,惋恸很久,为之不食,特册赠司徒,谥曰忠愍。

狄姓

太原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一作翟邑,战国齐地,在今山东高青县),因以为氏。孔子弟子狄黑,孙汉博士狄山,世居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后秦东平侯伯支裔孙狄恭,迁居太原,生湛。至唐,狄氏有宰相一人,即武则天时的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字怀英,以明经举,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期,先后任相,以不畏权势著称,并曾推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都成为名臣。狄仁杰族孙兼谟,官至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刚正有祖风。

温姓◆

温氏为唐叔虞之后裔,以公族封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因以命氏。据《世说新语》上卷《品藻九》注引《温氏谱序》曰:“晋大夫郤至封于温,子孙因氏,居太原祁县,为郡著姓。”温序,太原祁人,有义名。建武六年(30年),被委以护羌校尉,防守边防重地。出巡至襄武(今甘肃漳县)时,被当地割据首领苟宇拘捕。苟宇劝其背叛东汉,一并夺取

天下。温序不屈,伏剑就死。温序死前将胡须含于口中,言:“既为贼所杀,无令须于土。”温恢,东汉太原祁人,是曹操所属的重要谋臣和地方官。他举贤荐能,唯才是用,为曹操统一北方贡献才智。温恢生有六子:恭、生、良、俭、让、克,并知名,世称“六龙”。温峤,字太真,东晋大臣,有胆识,博学能文,善于言谈。刘琨以为参军,以功进右司马。奉表江东,建谋诛王敦,以功进前将军,后为江州刺史,与陶侃平苏峻之难。平乱后,朝议留辅政,固辞不受,病亡而死。唐代温姓出宰相一人,即温彦博。温彦博自幼博览群书,隋时及第入仕。唐建立后,因策划罗艺以幽州归唐有功,入朝为中书舍人。武德末年,温彦博在对突厥的战争中被俘。唐太宗即位后,突厥将温彦博送归,仍在朝中任职。不久,迁中书令(即宰相),后以忧劳成疾而卒。温彦博生前多有进谏,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突厥的安置问题。温彦博主张:置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唐太宗最终采纳其建议,从而开创了一种近乎“民族自治”的民族羁縻政策,影响深远。温彦博兄大雅、弟大有,亦以才学知名。其中大雅更以史学见长,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是唐代起居注中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温庭筠,字飞卿,太原祁人。工诗善词,与李商隐齐名,号“温李”。词多写妇女闺情,词风浓丽,被誉为“花间派”鼻祖。他的创作,对诗词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白姓◆

白氏亦出自姬姓,春秋时百里奚为其后人。奚生视,字孟明,故称为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日西乞术,二日白乞丙。后代即以白为氏。裔孙武安君白起被赐死。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唐代白姓除宰相白敏中外,其堂兄弟白居易、白行简更为知名。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科举入仕,官终刑部尚书。长于诗文,传世之作甚多,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还能填词,他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词人,其《长相思》《忆江南》等词,脍炙人口,至今仍广为传诵。白行简是白居易之弟,中进士入仕,并以文章知名于世,文笔有兄风,其所撰《李娃传》,是唐代传奇的上乘之作。

◆唐姓◆

唐姓,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后人因以为氏。又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子孙以国为姓。隋末,晋阳唐俭曾劝说李渊起兵,后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唐俭祖父邕,北齐时曾任尚书左仆射。父鉴,仕隋官至戎州刺史。唐俭后人以唐彦谦为知名,为唐末著名的诗人。

◆李姓◆

隋唐李姓在太原府也兴盛一时。隋末李渊镇守太原,其子李世民人称“太原公子"。父子从太原起兵,建立大唐基业。安史之乱时,名将李光弼血战太原,击退叛军,名垂青史。唐末,李克用镇守太原并组建李姓鸦儿军。李克用与其子存勖就是靠这支义儿军打遍天下无敌手,并最终入主中原。之外,中唐名将李光进、李光颜兄弟自幼生长在太原,长成后,兄弟三人投身在太原的河东军,曾随马燧征战河北,讨伐李怀光,所至皆有战功。后又平定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杨惠琳之乱和成都刘辟之乱。李光颜在战斗中搴旗斩将,出入如神,因此知名当世。之后又讨淮西吴元济,御吐蕃,成为一代骁将。

◆杨姓

太原杨姓家族最引人注目的是宋代杨业一家。杨业,原名重贵,祖籍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也有史籍称之为太原人。其父杨信,为北汉麟州刺史。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骑射,好掠猎。长成后,仕北汉,因战功卓著,所向克捷,人号“无敌”。后来宋军攻破太原。杨业在北汉主刘继元的劝说下降宋,从此成为宋的边关名将。杨业常年驻守雁门关,与契丹兵鏖战,后不幸战死沙场,宋廷赐封“忠武侯”。杨业之后,其子杨延昭又扼守边关数十年,战功赫赫,与其父齐名。延昭子文广也是一代名将,曾随大将狄青征西夏,屡立战功。由于杨氏代出名将,为宋守边,以致有“杨家将”之称。其故事在后代广为流传。

◆米姓◆

米姓为古代著姓,其中一支为先秦时楚王室之后。宋代画坛太原籍的名人有米芾、米友仁。米芾原籍太原,后迁居江南,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父亲均在宋为官。米芾作画,自成一家,以山水画著称,又长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宋代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其子米友仁,继承父法,自称“墨戏”。对米氏父子,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

宋金元以迄明清,晋商兴盛,平民文化崛起,太原及晋中又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的著姓和名人。如金元之际的大诗人元好问,籍贯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一生中与太原结下不解之缘:求学、避乱、游历、著述均在太原。他不仅把自己当作太原人,而且所作诗词大量描写太原,如《雁丘词》《八月并州歌》《晋溪》《太原》等,其脍炙人口的长诗《过晋阳故城书事》流传久远。又如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罗贯中,太原清徐人,他一生的巨大贡献,在于章回小说的创作。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倾倒了古今中外多少人。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以及杂剧《风云会》,至今在其祖籍地仍保留着罗氏祖茔和罗氏家谱。还如,明末清初享誉大江南北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是太原阳曲县(今尖草坪区)人。另外,像清徐、小店、晋源、阳曲、万柏林、迎泽区、杏花岭等地,也都先后涌现出不少晋商大族,包括:黄寨刘家、青龙镇王家、刘家堡王家、晋源秦家、朱家、徐沟王家、张家、大常秦家、黑城营崔家、庄子村戴家、东于村陈家、吴村白家、西马峪村张家、大寨村梁家等,不一而论。

来源:晋韵风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