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这话的王先生,双眼放光。他告诉朋友,这只是一个“以贷养贷”的数字游戏,他们远比平台更聪明,只要辗转的平台够多,就能一直“白嫖”下去。
“兄弟,帮我个忙,我们一起搞笔大的——四十万!”
说这话的王先生,双眼放光。他告诉朋友,这只是一个“以贷养贷”的数字游戏,他们远比平台更聪明,只要辗转的平台够多,就能一直“白嫖”下去。
直到朋友逼他拉出过去四年的借贷账单,看着桌上长长的清单,王先生才如梦初醒:“原来已经借了这么多,原来这是钱,不是数字游戏。”
王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
在中国,一个庞大的群体正在悄然形成:龙洲经讯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风险借贷人的数量可能高达8300万——这相当于每15个15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就有1个。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前赴后继地跳入这个无底洞?
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借贷行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猎物。
第一幕:最“体面”的诱饵,让你放下所有戒心
你一定见过它们的广告。
在你刷短视频、看剧、甚至用修图软件时,它们无孔不入。“三万五万的小钱,就不用去求人啦”,短短一句话,精准命中你“好面子”又“缺钱”的软肋。
更“高明”的,是让你觉得它无比“正规”。
打开“拍拍贷”的网站,占据半个画幅的是中国国家举重队荣耀的照片。当官方媒体和国家荣誉,都与这些平台的名字出现在一起时,你的潜意识已经被攻破:“这肯定是靠谱的”。
它们用最体面的方式,为你呈上了一杯包装精美的“毒药”。
第二幕:5分钟的“魔鬼交易”,让你忘记这是钱
当你动了心,点进APP,真正的“陷阱”才刚刚开始。
没有银行繁琐的审核,没有复杂的流程。你只需要填上姓名、年龄,再刷个脸——“叮”,几万块钱在5分钟内,就打到了你的卡上。
你以为是自己资质好,平台“大方”?
醒醒吧!一位前从业者一语道破天机:“信息公开到今天,一个人能挣多少钱,有多大还款能力,其实已经不需要一对一去核实了。”
在你授权的那一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早已将你的消费习惯、社交关系、甚至性格弱点分析得一清二楚。5-分钟到账的背后,是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枷锁”,它算准了你能借多少,也算准了你还得起多少,更算准了当催收来临时,你会多么恐惧。
这种“唾手可得”的快感,会迅速摧毁你对金钱的敬畏心。就像王先生说的:“不借能过,借了会过得更好。”欲望的闸门,就此打开。
第三幕:无底洞的“游戏”,直到你“社会性死亡”
一旦上了钩,接下来的剧本就由不得你了。
你会发现,每个月的工资刚到手,就得还款,永远在为上个月的自己打工。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唯一的选择就是“以贷养贷”——用B平台的钱还A平台,再从C借钱去还B。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你个人无力承担。这时,更恶毒的“AB贷”出现了,它像病毒一样,让你把黑手伸向最信任你的朋友和家人。
18岁的李女士,就是在刚成年时,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拉去线下手机店办理了网贷。她不知道钱用在了哪里,只知道自己从此开始了疯狂打工还债的日子,并因此患上焦虑症。
你以为这就是终点吗?不,当你彻底还不上时,最后的“审判”才会降临。
那就是——暴力催收。
电话轰炸、P图群发、给你所有的亲朋好友打电话……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让你“社会性死亡”。正如一位受害者所说,那种屈辱和恐惧,足以摧毁一个人所有的尊严。
尾声:谁来约束这场“合法”的恶?
一位券商说了一句实话:“只要不暴力催收,从广告到收利息,整个产业都是合法的,只是不怎么道德。”
这,或许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当一个“合法但不道德”的产业,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懂人性的营销,去围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普通人时;当8000万人正在债务的悬崖边缘摇摇欲坠时,我们不禁要问:
这个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来源:吹哨者911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