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研究丨晶硅复盘:硅基山海,暗夜逐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08:30 3

摘要:多晶硅产业历经多轮显著的牛市与熊市周期。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光伏领域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主导全球供应链格局。回顾过去二十年,我国光伏产业先后经历了“两头在外”的起步阶段、金太阳工程的示范推动、海外“双反”贸易壁垒的冲击,以及战略性的“重返西部”布局等

多晶硅产业历经多轮显著的牛市与熊市周期。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光伏领域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主导全球供应链格局。回顾过去二十年,我国光伏产业先后经历了“两头在外”的起步阶段、金太阳工程的示范推动、海外“双反”贸易壁垒的冲击,以及战略性的“重返西部”布局等重要发展阶段,逐步构建起如今兼具规模与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

本文旨在系统复盘二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的演进历程,并聚焦多晶硅作为上游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与产业周期的高度联动性。分析表明,在数次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过程中,政策引导所带来的需求急剧扩张,是驱动价格上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2005-2013年,多晶硅价格的起落和金太阳工程掀起的第一波需求狂奔

(一)2005年-2008年,补贴刺激需求增加,硅料价格从40美元/千克攀升至400美元/千克

硅料价格受到政策补贴激发的需求一路攀升。21世纪初期,中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硅料价格主要来自于海外供应,下游组件产品销往欧洲市场为主,且不掌握核心技术,呈现出“两头在外”特征。由于我国05年到08年处于光伏产业蓬勃发展趋势,且04-08年期间原油价格一路上涨,德国于04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强制光伏发电并网,度电0.54-0.62欧元的补贴,收购太阳能电力汇入电网,并且保障收购20年。该政策使得德国光伏组件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当年全球光伏市场规模增加超过60%,占比全球份额的30%。此后,德国光伏装机量在2004年是1105MW,到2007年增加至4170MW。同期,西班牙出台了一项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规定度电补贴0.44欧元,这使得西班牙光伏装机量在04-08年期间大幅攀升,每年以2-3倍速度增加,数据显示,西班牙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在08年底达到3421兆瓦,较07年增加近5倍,占比当时全球装机总量的41%。在政策推动下,硅料价格受到需求增量利好,价格从40美元/千克一路攀升至350-400美元/千克。

(二)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间接导致硅料需求回落,价格跌至30美元附近。2009-2013年,金太阳工程为需求打开另一扇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财政承压,相继下调光伏补贴力度。以西班牙为例,其当年新增光伏装机增速骤降至约7%,较此前水平大幅下滑超过90%。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多晶硅价格急剧走弱。彼时,我国光伏企业多与海外硅料供应商签订长协订单,因此在硅料价格由350–400美元/千克急速跌落至30美元/千克的过程中,遭受显著亏损,行业整体步入严峻调整期。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企业为解决原料“卡脖子”问题,在2008年高价下投资硅料产能,也伴随着需求疲软后硅料价格暴跌而面临巨额债务。

为应对该局面,国家于2009年7月启动“金太阳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重点支持西部新能源基地建设,旨在扩大国内光伏装机需求,助力产业链应对价格冲击。在该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至2013年间,我国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由0.7GW迅速攀升至7GW,有效帮助企业实现库存去化、成本优化与产能消化,最终引领行业走出低谷。

(三)金太阳工程期间,海外经济危机过后,2011年硅料价格在50美元附近,我国组件出口占全球7成。

在经济危机过后,在德国和西班牙补贴退坡后,意大利在2011年实施补贴。根据2011年将实施的第三版《能源鼓励基金》,意大利政府将对太阳能光伏项目的补贴调整为每4个月递减6%的补贴比率,至2011年底。新一轮补贴带动硅料价格重返高峰。当年意大利装机量1.3GW,较2010年的3000MW年内翻三倍。其主要产品来自于中国,2011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总量为15.3GW,同比增长27.2%,占全球光伏组件出口量的74.7%,产品主要流向欧美市场。

二、2013-2019,“双反”至暗时刻,重启第二次西部大开发,硅料价格维持在15-25美元/公斤

(一)集合光伏产业上下游在西部建设发展光伏电站,扭转产业由出口变为内循环。

2012年前后,中国光伏产业凭借成本优势与规模化制造能力,在全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对欧美本土光伏企业构成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欧美指责中国光伏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严重扭曲市场。在此背景下,欧盟与美国相继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旨在通过贸易壁垒保护其本土产业。

欧盟于2012年9月正式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并于2013年6月初步裁定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后于同年12月终裁确认实施价格承诺与关税措施。美国则更早于2011年即开始调查,并在2012年裁定对中国产光伏电池征收高额双反关税。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严重受阻,产业链面临严峻外部环境。

2013年,国务院21号文提出,集合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在西部建设发展光伏电站。并于2015年启动“领跑者计划”,将东部先进技术引入西部,彻底将出口便成为内循环,为我国成为全球光伏最大消费国奠定了基础。

2013-2017年期间,硅片及下游环节完成了多晶硅片都按单晶硅片的技术路线选择,并且实现了金刚线切割对传统砂浆切割的替换,同期,PERC时代来临,光伏在技术突破和降本的过程中迎来了高光时刻。

(二)2018-2019年双反终结,国内补贴终结,硅料价格开启探底,跌至13美元附近

2017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发起期中复审,旨在重新评估其贸易救济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该复审历经多轮听证、行业磋商与政策协调,最终于2018年9月正式结束对中国光伏电池与组件的“双反”限制,并同时终止此前执行的价格承诺机制。这一决定标志着长达近六年的光伏贸易争端实现关键性转折,欧盟市场重新向中国光伏产品全面开放。随后,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史上最具冲击的补贴退坡政策正式落地。该政策叫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大幅下调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与规模上限,行业需求预期骤然扭转。硅料价格在政策突变的背景下,下探至13美元/公斤附近。

三、双碳政策开启新周期

(一)2019-2020年,硅料价格寻底

2019年,国内多晶硅价格延续2018年“531”新政后的下行趋势,持续承压运行,现货价格一度徘徊于13美元/千克附近。截至2020年,全国多晶硅产能已提升至约50万吨,较2017年水平显著扩张。然而,价格持续探底不仅源于供给端产能的持续释放,更关键的是“补贴退坡”引发的需求收缩与市场情绪转弱所形成的负反馈机制。在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换挡期内,下游装机动力减弱,叠加产能爬坡,导致硅料环节供需矛盾凸显,价格屡触成本线附近,行业经历深度洗牌与产能出清,也加速了低成本产能对高成本企业的替代,推动产业向高效集约方向发展。经过“531”洗礼,国内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龙头企业基本浮现,形成上下游产能集中的格局。

图1 多晶硅产能

资料来源:SMM、永安期货研究中心

(二)2021-2024年,政策推动需求爆发

硅料价格自2021年初起开启一轮强势上行周期,由80元/千克大幅攀升至330元/千克。本轮涨势主要源于全球“双碳”政策推动下光伏需求呈现井喷态势:202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达760.4GW,当年新增装机134GW,其中中国新增48.2GW,亚太地区新增84.9GW,欧美市场贡献约40GW。至2024年,全球年度新增装机进一步跃升至530GW,中国市场新增规模达278GW。

在硅料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高利润显著刺激产能扩张。2022至2023年间成为光伏制造端新产能集中投放与释放的关键阶段。尽管光伏装机仍维持高速增长,但在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推动下,硅料价格自高位逐步进入缓慢下行通道,反映出供需格局的边际缓和。

通过对过去二十年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回溯,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光伏装机规模的大幅提升主要依赖于海内外政策推动带来更多场景应用。历史数据与周期波动表明,每一轮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均由明确的政策引导所触发,随后引发硅料价格的快速上行。政策与需求之间形成强驱动链条,而硅料作为产业链上游关键环节,其价格弹性在供需错配阶段显著放大。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