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舜俞,字令举,浙江湖州人。他自幼好学,才华出众,熙宁五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至江州,在谪居期间,他酷嗜游览庐山,以六十日之力,尽览南北高深之胜,白天行走山间,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晚上则整理资料,最终著成《庐山记》。
《庐山记》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古代宗教人文地理志,由宋代陈舜俞所著。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陈舜俞,字令举,浙江湖州人。他自幼好学,才华出众,熙宁五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至江州,在谪居期间,他酷嗜游览庐山,以六十日之力,尽览南北高深之胜,白天行走山间,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晚上则整理资料,最终著成《庐山记》。
书籍内容与结构
《庐山记》共分五卷。
- 总叙山水篇:此篇对庐山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全面描述。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山体雄伟,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这里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0天,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独特景观。
- 叙山南篇:主要记载了庐山山南的名胜古迹、寺庙宫观以及自然景观等。山南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白鹿洞书院,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由唐代李渤隐居读书之所发展而来,经朱熹大力经营,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 山行易览:为读者提供了游览庐山的路线和便捷方式,详细介绍了山中的道路、路径以及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领略庐山的美景。
- 古人留题篇:汇集了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庐山所留下的诗词、题词等。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在此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庐山的文化内涵,也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古碑目:记录了庐山现存的古碑情况,包括碑刻的名称、年代、内容等信息,为研究庐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书籍特色
- 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庐山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关于庐山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既记载了庐山的自然景观,如山峰、瀑布、泉水等,又详细介绍了山中的寺庙、道观、书院等人文建筑,还收录了大量古人的诗词歌赋和碑刻题记,为后人了解庐山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文学价值高:书中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与庐山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此外,陈舜俞的文字优美流畅,对庐山的描写生动形象,如“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史料价值珍贵:《庐山记》保存了大量关于庐山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教育、地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关于东林寺的记载,为研究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
历史影响
- 对庐山文化地位的提升:《庐山记》的问世,使庐山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书中所记载的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使得庐山成为中国文化名山之一。同时,它也为庐山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许多游客都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庐山,并慕名而来。
- 对后世志书编写的影响:《庐山记》为后世编写地方史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范例。其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特点,被许多志书所效仿。它的编写方法和理念,对研究中国古代方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本流传
《庐山记》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如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经所收大谷大学藏本及元禄十年刊本等。这些不同版本在内容和文字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保留了《庐山记》的基本风貌和核心内容。
《庐山记》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了解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书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地理等方面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庐山记》,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庐山的千古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