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开始滥用“弱者特权”,这个社会正在失去理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3 07:45 1

摘要:一起消费者维权事件演变成全民狂欢式的舆论审判,这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常态。小米SU7的这次起火事件的争议尚未尘埃落定,网络舆论场已经上演着荒诞的连锁反应:有人叫嚣"车企该为所有车祸买单",有人戏谑"茅台要为酒精肝患者负责",更有人搬出"菜刀伤人必须追责刀具商"的

一起消费者维权事件演变成全民狂欢式的舆论审判,这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常态。小米SU7的这次起火事件的争议尚未尘埃落定,网络舆论场已经上演着荒诞的连锁反应:有人叫嚣"车企该为所有车祸买单",有人戏谑"茅台要为酒精肝患者负责",更有人搬出"菜刀伤人必须追责刀具商"的谬论。这种泛化追责的舆论狂欢,正在摧毁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契约精神。

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在于权责对等。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企业只需要对可预见的、可防范的产品缺陷负责。就像刀具制造商不必为凶杀案担责,汽车企业也无需为醉驾事故买单。当我们强行要求企业承担无限责任,本质是在纵容消费者放弃最基本的风险判断能力。

这种舆论暴力背后,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社会心理变迁。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极端案例中,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以"弱势群体"自居,将自身过失包装成企业原罪。某品牌运动鞋因用户登山扭伤遭索赔30万,某火锅店因顾客烫伤舌头被索赔医疗费,这些真实存在的诉讼案例都在警示:我们正在培养巨婴型消费者。

企业当然需要为产品安全负责,但这种责任应有清晰边界。日本丰田"刹车门"事件中,美国交通部经过15个月技术调查才确认缺陷;德国大众"排放门"的50亿美元罚单,建立在长达两年的证据链之上。反观我们的某些维权事件,往往在事实未明时就掀起舆论风暴,这种"未审先判"正在摧毁商业文明的根基。

当消费者举着"维权"大旗践踏契约精神时,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利益。上海某超市因老人滑倒被判赔20万后,立即撤掉了所有试吃展台;北京网红餐厅经历恶意索赔后,再不敢提供免费餐前水果。这些"防御性经营"策略,最终买单的还是全体消费者。数据显示,2023年零售业售后服务成本同比上涨17%,其中三成来自过度维权引发的预防性支出。

市场经济本质是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游戏。要求白酒企业为酗酒担责,就像要求出版社为错误解读买单一样荒谬。当我们纵容"按闹分配"的维权逻辑,等于在鼓励整个社会放弃理性思考。那些叫嚣"企业必须无限担责"的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亲手拆解市场经济的脚手架——毕竟,在绝对安全的真空世界里,从来不会诞生任何创新产品。

来源:小城一隅79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