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的张作霖大帅府乱作一团。五夫人寿懿强忍悲痛,封锁消息,对外宣称大帅“仅受轻伤”,甚至每日照常请医送药,营造张作霖还在世的假象。
文/编辑:小西
1928年6月4日凌晨,沈阳皇姑屯的三洞桥在一声巨响中化为废墟。
皇姑屯事件现场
日本关东军密谋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车厢,这位东北枭雄就这样陨落了。
皇姑屯事件现场
此时的张作霖大帅府乱作一团。五夫人寿懿强忍悲痛,封锁消息,对外宣称大帅“仅受轻伤”,甚至每日照常请医送药,营造张作霖还在世的假象。
张作霖五姨太寿懿
她秘密派亲信奔赴天津,催促张学良赶回东北。在她的主持下,不仅稳住了东北政局,也为张学良接管东北军争取了时间。
张学良
半个月后,张学良通过乔装成士兵终于潜回沈阳。面对父亲的惨死,他强忍悲痛,决定为张作霖修建一座与其身份相称的陵墓。
张学良
1929年5月,张学良斥资1400万大洋,在抚顺水龙卧村启动“元帅墓”工程。
这座仿明清皇陵的墓园占地800亩,前有铁背山,后倚金龙湾,属于是风水宝地。
元帅林
然而,元帅墓还未竣工。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听从老蒋的命令撤回关内,就这样日军侵占了沈阳,元帅墓也被迫停工。
日军占领沈阳后,张作霖的灵柩也被日军从大帅府迁至珠林寺,成为要挟张学良的筹码。日军开出条件:若同意东北自治,就允许张作霖葬入元帅墓。张学良怒斥:“我岂能拿父亲的尸骨换苟安!”
这一对峙持续了六年。直至1937年,张作霖才得以下葬。
最终,张作霖与原配赵氏合葬于锦州驿马坊的家族墓地,处背靠石山、青砖残破的荒僻角落。
驿马坊的张张作霖墓园,如今只剩64米长的青砖甬道、两座水泥圆坟。
杂草丛生中,张作霖与发妻赵氏的合葬墓裂痕斑驳。
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他多次试图返乡,却因特殊原因未能成行。晚年远在夏威夷的张学良,常对着东北方向喃喃自语。
侄女张闾蘅回忆:“大伯弥留之际,手指总朝着东北方向抽搐,喊着我要回家。”
2001年,张学良在檀香山病逝,与赵一荻合葬于面朝故土的“神殿之谷”。墓志铭上刻着:“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似是对未竟之愿的慰藉。
元帅墓这座未完工的“空陵”,诉说着张学良想要振兴东北的抱负。
1400万大洋的奢华规划,最终沦为水库旁的断壁残垣。
张作霖这位乱世枭雄的最终归宿却是驿马坊荒冢。他曾以兽医身份结交土匪,靠日本人扶持成为“东北王”,却又因拒绝卖国而惨死。
死后九年方得入土,子女离散,坟茔冷清,恰似他对部下说的那句:“江湖人,终究是孤魂野鬼。”
张学良在夏威夷的十字架墓碑面朝东北,与赵一荻的扶桑花相伴。这位36岁便失去自由的少帅,用54年软禁生涯换来民族大义,却始终迈不过归乡的最后一里路。
2007年春,张作霖孙子张闾实穿过一片玉米地,终于找到祖父的墓地。这位在台湾长大的六房后人长跪不起,泪流满面:“爷爷,家里还有人在辽宁,您不是一个人……”
此时的驿马坊,青砖缝里钻出野草,墓碑上的字迹模糊难辨。张闾实捧来新土,替父辈完成迟来79年的祭拜。
张作霖父子的遗憾,始于皇姑屯的硝烟,终于太平洋的涛声。
两代东北王的命运,因一场爆炸、一座空陵、一次未归,交织成近代史最苍凉的注脚。两人那些未尽的父子情、家国恨,仍在历史的回声中隐隐作响。
来源:小西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