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乱世,宋、齐、梁、陈四朝平均国祚不足三十年,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骇人听闻的宫廷流血。北朝则呈现狂野的生机,五个胡人政权在血与火中淬炼出新的统治范式。纵观南北朝历史,十位军事奇才用他们的智谋与热血,谱写一篇动人的篇章。在三百年的历史上,究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在这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乱世,宋、齐、梁、陈四朝平均国祚不足三十年,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骇人听闻的宫廷流血。北朝则呈现狂野的生机,五个胡人政权在血与火中淬炼出新的统治范式。纵观南北朝历史,十位军事奇才用他们的智谋与热血,谱写一篇动人的篇章。在三百年的历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有名的名将呢?
王镇恶
王镇恶能够显名于世与刘裕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在刘裕的提拔下才一步步建立战功。随着刘毅不甘屈居太尉刘裕之下,图谋朝权,王镇恶作为刘裕的得力干将自然冲锋在前,率百条战船作先头部队,大败刘毅,王镇恶身先士卒,身中五箭,大破刘毅,平定江陵,直到江陵平定后二十天,大部队才到达,可见王镇恶的勇猛。
唐朝时为古代名将六十四人设庙,王镇恶位列其中,宋朝时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时,王镇恶亦位列其中。
王镇恶作为大名鼎鼎王猛的孙子,没有辱没家族的荣光,其中在平定后秦时,王镇恶担任先锋,屡战屡胜,一路灭掉后秦。刘裕见到王镇恶后称赞道“成就我的大业的,真是爱卿啊!”足以可见刘裕对他十分倚重,王镇恶的表现也是十分耀眼,不愧为将门虎子。
檀道济
檀道济是刘宋开国名将,檀道济早年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刘裕北伐时担任前锋,连克许昌、洛阳、潼关,进平长安,灭后秦。后北魏大军不断进攻刘宋,朝廷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讨,檀道济统率大败北魏,最终因魏军数量众多,檀道济只得率军而回。
檀道济的经历堪比岳飞,一生为南朝宋鞠躬尽瘁,百战沙场,最后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多年征战北魏下来,檀道济在朝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引起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忌惮,刘义隆病重之时,担心檀道济会谋反,于是下令将其处死,檀道济临死前大呼“刘义隆自毁长城”,北魏听说檀道济死后,争相欢呼“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垣崇祖
垣崇祖是南朝齐名将,官至五兵尚书、骁骑将军,垣崇祖最大的贡献便是率军抗击北魏,他先后在刘宋、北魏、和北齐任职。垣崇祖见到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萧道成十分赏识他认为他有这个能力,垣崇祖也认可萧道成,并说“萧道成才是我们真正的君主啊!如今我遇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萧道成即位后,命垣崇祖镇守寿春抵御北魏,命其担任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封望蔡县侯。
时北魏派出骑步骑号称二十万,袭击寿春,垣崇祖以水攻击退了北魏大军的来袭,等到击破魏军的启文送到京师,齐高帝萧道成对朝臣们说:“垣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不愧是啊!”
贺拔胜是北魏、西魏军事将领,官拜大都督。早年投靠尔朱荣,平定元颢叛乱,当尔朱荣被高欢消灭后,高欢遥控洛阳朝政,任命贺拔胜都督三荆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荆州刺史,又加南道大行台尚书左仆射。大权在握后,贺拔胜出兵与梁朝开战,贺拔胜率军将沔北之地几乎被“荡为丘墟”,战后因功进爵琅邪郡公。
北魏末代皇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后,命贺拔胜引兵增援洛阳抵御高欢,然而贺拔胜却驻军不进,高欢大军一路杀到洛阳,元修只得投奔宇文泰,贺拔胜犹豫不决始终驻守荆州不肯勤王,就在徘徊时,高欢派出侯景奇袭荆州,贺拔胜大败,只得投靠梁朝,丧失了绝佳的勤王时刻。到达南梁后,深为梁武帝萧衍所礼遇,萧衍也答应他不会为难他,会放他回归家乡。
在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高欢将元善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而建立东魏,宇文泰将元宝炬推上皇帝的宝座建立西魏政权。贺拔胜待时机成熟后,决定返回西魏效力,期间遇到重重阻力回到西魏,西魏为嘉奖贺拔胜归国之举,授其为太师。
贺拔胜为了洗刷勤王失败的耻辱,在西魏对抗东魏中十分卖力,在邙山交战中,贺拔胜刚好在乱军中与高欢相遇,贺拔胜手持长槊,差点将高欢刺于马下,不料坐骑被流矢射中而死,让高欢逃走,因此丧失了杀掉高欢的最佳时机。高欢死里逃生在回到邺城后,愤愤不平,突然想到贺拔胜留在这里的孩子,于是将自己的怒火全部加到他的孩子身上,将他们斩尽杀绝,贺拔胜得知后,直接被气死。
高敖曹
高敖曹是东魏名将,神勇不亚于项羽的猛将,人称南北朝第一猛将,官至司徒、骠骑大将军,进爵武城县侯。随着高欢的起兵,高敖曹率军加入高欢阵营,跟随建功立业。因为元修与高欢政权,元修杀了高敖曹的兄弟高乾,高敖曹便追随高欢征战,成了高欢的得力战将。
邙山之战,三十三岁的高敖曹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率领汉军精锐突入西魏军阵,铁甲战马踏碎晨霜,陌刀翻飞如雪。宇文泰的六万大军竟被冲得七零八落,高敖曹凭此一战成名。我们从他的名号中可以看出,高敖曹必定是当世一等一的猛将。
然而胜利总是短暂的,高敖曹的汉军被西魏精锐团团围困,这位万人敌的将军身中十三箭,仍手刃二十七人。当他退至河阳城南门时,守将高永乐竟闭门不纳。高敖曹逃无可逃被杀,他用四十载光阴演绎了乱世武将的宿命。
段韶是南北朝时期北齐重臣,是北魏权臣高欢的侄儿,其父段荣早年追随高欢征战,在信都起兵时已是帐下猛将。少年段韶常随父出入军营,耳濡目染间竟能将兵法要义娓娓道来。后参与平定河南侯景、冀州高归彦叛乱,击破南梁军、大败北周、出击突厥,在北周入侵两度身膺重任,成功保卫晋阳、洛阳,为北齐的建立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突厥二十万铁骑压境,段韶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慌张,他命士兵在晋阳城外广设旌旗,夜间遍燃火把,亲率百人敢死队突袭敌营。突厥可汗望着连绵数十里的"军营",误以为北齐主力在此,竟不战而退,这份勇敢和智谋非常人所能有。
我们知道北齐是高欢的嫡次子建立的,段韶又是高欢的侄儿,所以他对北齐的拥护十分卖力,堪称北齐王朝的定海神针。如此文武双全的能臣能够善终确实不容易,他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每当大胜还朝,他都会主动交还兵符,甚至故意在庆功宴上醉酒失态。外人看来他是耍酒疯不懂礼数,其实这正是他的自保之道。
高长恭诞生于公元541年的晋阳城,此时距离高欢建立北齐政权不过两年光景。作为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他的血脉里流淌着最纯正的鲜卑贵族血液。这位鲜卑贵胄不仅要研习兵法韬略,更要学会在叔父高洋、高湛等暴君统治下生存的智慧。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戴面具打仗的将领,号称最生猛的面具男。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并数次击退北周进攻。在邙山之战中,北周攻打洛阳,高长恭曾以五百骑兵退十万大军,当这位戴着青铜面具的将军在敌阵中七进七出时,北周士兵惊恐地以为天神降世。在邙山之战后,高长恭被封为战神。
高长恭不仅是能征善战的名将,而且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长恭还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兰陵王”,作为高欢后代,高长恭没有辱没祖辈的名声,在北齐战场上大放异彩,多次抵御北周的进攻。正所谓功高震主,即便是和皇帝是堂兄弟也不列外,北齐第五位皇帝北齐后主高纬面对这位堂兄弟如此大的功勋心生忌惮,便一杯毒酒赐给了高长恭,命其自尽。
独孤信是西魏、北周时期名将。独孤信能够成功与他选对了方向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敢把自己所有的赌注压在了孝武帝的身上,足见他的眼光长远。他抛妻弃子执着的跟着孝武帝,让孝武帝大为感动,他的付出最终还是迎来了回报,被任都督三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当然眼光独特并不体现在自己选领导上,在选女婿上,独孤信同样阳光独特,在南北朝的权力漩涡中,他以一己之力编织出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婚姻网络,三个女儿相继成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成就了"三朝国丈"的旷世传奇。在长安太庙的香火中,独孤信的后裔先后登上三大王朝的至尊之位,独孤家族的政治基因在三百年的王朝更迭中持续发酵,谱写出"一门三后,帝王满门"的旷世奇观。
其实嫁女儿是门学问,独孤信能够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培养成皇后,实属不易,纵观历史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一门三皇后,因此他被称为堪称是史上最牛老丈人。
尉迟迥是西魏、北周时期将领,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娶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金明公主为妻。早年追随宇文泰克弘农、破沙苑,作为主帅率大军伐蜀,所战皆捷,平定蜀国,战后因功升任大都督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孝闵帝宇文觉受禅即位后,跟随宇文护东征北齐,率军进攻洛阳,战后封上柱国,出任相州总管。
尉迟迥最大的功绩必定是平定蜀地,一方面他自己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作为驸马皇亲国戚资源优越,机会自然是多一点。
北周宣帝去世,杨坚辅佐朝政,尉迟迥认为杨坚当政,图谋篡位,于是谋划起兵除掉杨坚,杨坚随即派出韦孝宽统帅大军围剿尉迟迥,尉迟迥与儿子尉迟惇、尉迟祐率十三万大军抵御,尉迟迥大败,兵败自杀。
萧摩诃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南朝最后的名将。早年跟随侯安都征战,平定侯景之乱中屡立战功。后跟随吴明彻北伐,屡破北齐军,战功赫赫。三十四岁的萧摩诃迎来了人生巅峰。在钟山脚下的旷野上,他率领八百轻骑突袭北齐十万大军。
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登基后,封其为骠骑大将军、绥建郡公,杨坚派出51万大军征讨陈朝时,陈叔宝命萧摩诃率军抵抗贺若弼,此时南陈能够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他了。然而此时陈叔宝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萧摩诃在前线浴血奋战时,陈叔宝没有安抚好大后方,为萧摩诃解决后顾之忧,反而却和萧摩诃的妻子私通,以致萧摩诃无意作战,隋朝大军得以顺利灭亡陈朝。
南陈的灭亡一半的责任都是陈叔宝的,倘若它能够听从萧摩诃的建议出兵偷袭贺若弼,也许南陈不会灭亡,倘若陈叔宝没有与萧摩诃的妻子私通,致使萧摩诃无心应战,贺若弼大军长驱直入灭亡南陈。
南朝第一悍将本应该大放异彩,却毁在陈叔宝的手中,实在是可惜。
正所谓乱世出名将,在三百多年的乱世中,涌现出了王镇恶、檀道济、高敖曹、萧摩诃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他们征战疆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这些乱世名将的结局大多令人唏嘘,高长恭被赐鸩酒,檀道济满门抄斩,尉迟迥兵败自杀,萧摩诃谋反被杀,但他们在军事史上的光芒永不褪色。
来源:婉儿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