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比较东西方文明,可以直观对比的东西不多,有个说法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农业是个很好对象,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要种粮食。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古代文明建立在农业之上。你首先得会种地,吃饱了自己再养别人,一个人干活收获越多粮食,养活的人越多,就能支持更多人脱离劳动从
想要比较东西方文明,可以直观对比的东西不多,有个说法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农业是个很好对象,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要种粮食。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古代文明建立在农业之上。你首先得会种地,吃饱了自己再养别人,一个人干活收获越多粮食,养活的人越多,就能支持更多人脱离劳动从事脑力思考。可以说文明建立在农业之上,一点没错。
中国古代粮食亩产一直都很难计算,因为有大亩小亩之分,而且历代不一样。比如秦汉虽然都规定240步为一亩,但秦步汉步并不一样大。实际统计出来,秦亩不到200平方米,而汉亩接近700平方米,相差3倍还多。欧洲也一样,他们用英亩,各个时期英亩面积也不一样。所以现在明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意义有多大了?
所幸还有粮食产出比和劳动产出率。粮食产出比就是种子和收获粮食之比,1颗种子能种出几颗粮食。这个叙述过多次,相关证据非常多,我就直接说答案了。古代欧洲非常低,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古罗马《克里美拉农书》说4到5倍,而到了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却变成了3倍。以至于分析欧洲中世纪粮食产量下降的论文非常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咱们不搞学术,我也就不分析了,直接说答案。原因是良田早就耕了,后来种植面积扩大劣地增多。外加良田种着种着也不行了,透支过度,平均产量反而下降。我引用的已经是最高数字,更低都没好意思提。比如大卫∙尼科尔在《中世纪生活》写到,安纳佩斯地区每收获一百升小麦,就要用掉60升的种子。1比2都不到?这还种啥地。
这搁中国人很难理解,如果你说明朝粮食产量比汉朝低,是个人都要骂你胡说八道。比如关中号称良田万亩,那是姬昌老家,打西周起就在种,一直种到现在,可产量不仅没下降关键还稳步提升。明朝关中产量对比汉朝,起码1.5倍。
原因等会再说,先说中国粮食产出比。我们很少这么统计,因为太夸张了,幸好还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统计了主要几种粮食得出结论:粟的产出比在24到200倍之间,而麦类谷物在44到200倍之间。这是一道高考历史题,别说你没听过。
欧洲只会种麦,大麦小麦燕麦黑麦。按他们最高5倍算,我们取个中间值,200+44再除以2等于122。122除以5是24.4,按产出比我们是他们24.4倍。如果大家都按最低,他们是3,我们是44,14.67倍。都按最高,200除以5,40倍。怎么算最少欧洲十几倍。齐民要术成书时间为公元6世纪,这可是五胡乱华,如果换成春秋战国,只会比这个高,因为五胡不怎么喜欢种地。
再来对比劳动产出率,意思是一个人种地,能养活几个人。大英著名历史学家,剑桥教授兼学术院院长里格利写了一篇文章,分析欧洲中世纪劳动产出率。他认为英国高一些,1520年一个农夫只能养活自己,而到了1800年,他就能养活接近3个人。里格利数据有点问题,因为他在统计英国非农业人口时,把乡村手工业者也算了进去。而实际上这种乡村手工业绝大部分是兼职,种地干活两不误。
不过我们暂且不管,再来看法国。一般认为,法国才是欧洲传统农业国,更重视农业发展,比如重犁就是首先在法国出现。但法国就老惨了,1500年跟英国差不多,1800年也只有1.7,两个人都养不活。
我们是多少呢?仍然拿战国李悝那个陈述。一个农夫养五口之家,种百亩田,每亩年收1.5石粟,每人每月也吃1.5石。换算下来就是,一个人种150石吃18石。150除以18,等于8.33,也就是春秋战国劳动产出率为8.33。李悝这里说的是粟,对比麦类有点不合适,但也没更好数据。但其实从产出比就能看出,中国农业领先欧洲,或者说世界多少年。
为什么领先呢?元朝王祯写了本《农书》,书中了统计了150多种农具。而欧洲11世纪才出现重犁,称为萨克森轮犁。名字是德国的,但首次记载却在法国。至于曲面犁、条播机、中种机,都是在18世纪初由传教士们从中国引进。而像《农书》这种书,我们历史上有500多本。
此时不吐不快,也有朋友一直问,顺道说下垄耕法。简单说一条垄一条沟,垄比沟高。粮食种在垄上既能通风又能充分接受阳光互不遮挡。沟平时用于引水灌溉。收完庄稼重新犁地,这时就要反过来,把原来的垄犁成沟,沟变成垄。这是个天才方法,每季都在种庄稼,每季也在养地,随时保持一部分地种一部分休息。垄耕又叫代田法,战国时期出现,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而且是最佳种植法。
最后补充一点,欧洲产量那么低怎么活?答案是畜牧和养殖。中世纪欧洲就是大草原,跟我们北方游牧民族差不多。匈奴不会种地怎么活下来的?但问题这么低劣生产力,怎么发展出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的?
来源: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