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查是否“抗体”作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6:02 1

摘要:50岁的付先生已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因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5年前改为胰岛素治疗。起初,胰岛素调整后血糖有所改善,但近一年以来,无论如何加大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波动较大。门诊调整至每日胰岛素总量超过100单位,空腹血糖依然维持在10mmol/L以上,

转自:南京晨报

近日,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一例特殊的糖尿病患者——付先生,因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前来就诊。

50岁的付先生已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因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5年前改为胰岛素治疗。起初,胰岛素调整后血糖有所改善,但近一年以来,无论如何加大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波动较大。门诊调整至每日胰岛素总量超过100单位,空腹血糖依然维持在10mmol/L以上,餐后血糖更是超过15mmol/L,HbA1c始终维持在9%以上。

面对这一异常情况,内分泌科陆源源主任医师为付先生完善了相关检查,其胰岛素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陆源源解释:导致付先生使用大剂量胰岛素血糖仍控制不佳的元凶浮出水面,在长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体内产生了较高水平的胰岛素抗体,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糖代谢失调。

陆源源介绍,胰岛素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因长期注射胰岛素一般会造成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从2型糖尿病转变为1型糖尿病,尝试定期更换胰岛素种类就可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付先生在调整治疗方案后,血糖已有所改善。

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可能会通过以下机制影响血糖控制:1.中和胰岛素活性: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使其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降低降糖作用。2.延迟胰岛素释放:抗体可暂时储存部分胰岛素,使其释放延迟,导致血糖波动加剧,易出现低血糖与高血糖交替的现象。3.增加胰岛素降解:抗体可能加速胰岛素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胰岛素作用时间缩短,血糖更难控制。

如果使用高剂量胰岛素血糖仍不佳,除了胰岛素抗体阳性,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血糖难以控制:1.胰岛素抵抗严重:如合并肥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的胰岛素才能发挥作用。2.注射技术问题:长期注射胰岛素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纤维化,影响胰岛素吸收。该科已开展皮下脂肪超声检测,让胰岛素注射导致的皮下脂肪增生无处遁形。3.药物拮抗作用:如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某些降压药等,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4.患者依从性问题:如饮食、运动管理不佳,或因担心低血糖自行减少胰岛素剂量,都会影响血糖控制。

为此,陆源源提醒,对于长期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却控制不佳的患者,应警惕产生胰岛素抗体的可能性,尤其是当血糖波动异常或胰岛素需求量明显增加时。针对这类患者,可考虑调整胰岛素种类(如改用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或胰岛素泵治疗)、联合口服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甚至必要时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抗体影响,中医药的辨证干预对减少抗体产生及降低抗体滴度,也有不错的效果。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加量”,更需要精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这也是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复查胰岛素抗体的原因。

通讯员 张明 夏凡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