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堡垒”到“心灵港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进深度转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06:00 1

摘要:强迫症是医院精神科最难治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达2.4%,然而,在现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的情况下,仍有患者疗效不佳,更有20%左右的患者成为难治性强迫症。如今,这部分患者迎来新解——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称DBS。通俗地说,就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

强迫症是医院精神科最难治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达2.4%,然而,在现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的情况下,仍有患者疗效不佳,更有20%左右的患者成为难治性强迫症。如今,这部分患者迎来新解——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称DBS。通俗地说,就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纠正异常大脑电环路,从而改善精神症状。这一脑机接口应用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照进现实。

今年是我国“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也正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90年。记者从该院获悉,包括脑机接口在内,为回应当前时代需求,这一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已在推进深度转型: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转变为以心理健康促进为中心,构建一个覆盖全人群、整合前沿科技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探路“最前沿”,脑机接口开启新生

开机,重启人生——这并非电影场景,而是在上海市精卫中心的真实案例。医生在首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植入了像头发丝一样的电极,而后开机,调整参数,让患者尽力走出强迫思维,找到新的“大脑舒适区”。

“我们一些患者已经开始了新生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告诉记者,经DBS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甚至停药。不仅如此,DBS有不同的调控方式,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院现场程控或远程程控。也因此,有人将这一脑机接口技术俗称为“电子药”。

2023年,上海市精卫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精神专科医院,成功开展DBS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及双相障碍。当前,这类手术在全国多中心已完成60例,有效率达70%以上,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开启了采用外科微创手术治疗一系列难治性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表示,医院正在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枢纽,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以难治性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治疗为代表,医院将持续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脑计划及多项国家级课题,引领从“首创探索”到“临床推广”的全过程。

看见“最迫切”,医养新模式“托一把”

老龄化社会滚滚而来,认知障碍是当前许多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摆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面前的一道新的大题。

如果记忆是一趟单程列车,有没有办法更早点筛查出认知障碍、让记忆丧失得更慢些?上海市精卫中心李霞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黄金三分钟”认知智能筛查工具,已推广至全国6省市、40万老人使用,大大提升早期筛查效率。该团队还牵头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领域取得瞩目成果,推动新药试验及上市。

早在2019年,李霞团队就首创成立了“爱夕医养联盟”,这一医养结合公益新模式将早筛等关键技术融入养老院、社区等更广大的应用场景。

“这些年,一些养老院推进‘认知症专区’建设,认知症照护也是很多家庭的现实需求。但不少养老院发现,把大量人力扑到这个专区似乎依然捉襟见肘,他们的照护有爱心、关心、耐心,但独独缺乏技术。这时候,医疗得出手。”李霞介绍,“爱夕医养联盟”逐步构建覆盖长三角的医养服务网络,建立联动社区、养老院、医院的“红绿灯”双向转诊机制,给养老院尽力“托一把”,让家庭“松一口气”。

照见“最广泛”,构筑社会心理充电站

有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素养从7%提升至20%。如何照见最广泛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在沪上,被广大市民俗称为“600号”的上海市精卫中心,其服务内涵也在持续拓展,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在“精神心理疾病防胜于治”的理念引领下,“600号”已逐步构建起三级健康促进网络,全面提升市民心理健康素养。当前,由上海市精卫中心牵头,本市已实现“市-区-街镇”三级心理健康促进网络在全市16个区、216个街镇的全覆盖。强化高危人群干预,由该中心牵头的“962525”心理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累计接听超过18万通来电,成功干预高危个案2700多起,默默守护这座城市的心灵健康。

在此期间,“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等文化品牌效应凸显。与此同时,医院还通过搭建多维传播矩阵,进驻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亚洲首条精神专科医院患者艺术科普画廊——“600号画廊”,与出版社、专业博客等合作推出跨界文创产品,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市民生活场景。

“我们的服务已超越医院围墙,尽力延伸至社会多场景,为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社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筛查、讲座与培训,成为无数人困境中的心灵充电站。”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表示,覆盖全人群的服务新模式是一次理念的重塑和体系再造,打破传统以治疗为核心的单一模式,转向健康心理促进中心。这一系列全新工作服务于上海市精卫中心的全新转型逻辑,即打造为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基地、学科创新的主平台、社会心理服务的主枢纽,主动构建“友善融合、人人享有”的社会心理健康生态圈。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