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兵说,一定要把东北抗联的战斗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他还计划再去一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大家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报记者 郭晓龙
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仪式,95岁的东北抗联老战士王济堂(见图,本报记者郭晓龙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位老兵说,一定要把东北抗联的战斗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他还计划再去一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大家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9月3日上午,黑龙江哈尔滨鑫华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坐满观看电视直播的人。王济堂坐在前排正中,身着深绿色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他腰板挺得笔直,左眉骨有一道深陷的疤痕——那是81年前与日寇拼刺刀时留下的。
空中梯队呼啸而过。“以前哪敢想有这么厉害的家伙。”王济堂手指指向屏幕,“13岁那年,我穿着学徒服钻进敌人的工厂,趁鬼子不注意,用铁钳砸机器、往油盒里塞铁屑。那时候就盼着,咱们能有自己的先进武器,再也不受欺负。”
“爷爷,您那时怕不怕?”95后技术员王春海问。
王济堂摸了摸疤痕,答道:“咋不怕?有次扒日军运兵专列,鬼子刺刀扎了下来,我流了很多血。可一想到乡亲们被鬼子欺负的样子,我就不疼了。”
“现在,国家发展靠技术、靠智慧。比如,你们造的飞机,就是咱们的底气!”王济堂对周围的年轻人说,“这么多人记着我们,记着那段历史,我就放心了。大家好好干,让国家越来越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0日 03 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