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继承了苏联军事遗产的国家,正将东方《孙子兵法》的谋略精髓注入战略骨髓:从顿巴斯战场的“围点打援”到东北亚的“声东击西”,从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平衡到西伯利亚的能源奇袭,北极熊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四维战场,演绎着一场东西方智慧交融的战略实验。
2025年春,那位特没谱先生对俄态度的骤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北极熊在大国博弈中“以谋代力”的战略全貌。
这个继承了苏联军事遗产的国家,正将东方《孙子兵法》的谋略精髓注入战略骨髓:从顿巴斯战场的“围点打援”到东北亚的“声东击西”,从克里姆林宫的权力平衡到西伯利亚的能源奇袭,北极熊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四维战场,演绎着一场东西方智慧交融的战略实验。
俄军正经历着从“钢铁洪流”到“谋略矩阵”的基因改造。
2025年3月库尔斯克战役中,俄军一改传统的正面强攻,以小股无人机集群实施“蜂群骚扰”,诱使乌军防空系统暴露坐标,随后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摧毁其弹药库——这是典型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更值得注意的是“弹性防御”策略的运用: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主动收缩至预设阵地,通过地雷阵与远程炮火构建“漏斗战场”,两周内消耗乌军30%的进攻装甲力量,重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经典范式。
梅德韦杰夫对《孙子兵法》的引用成为军事决策的注脚:“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九变篇》)
——2024年冬季,当北约军援的F-16战机即将抵达乌克兰时,俄军提前在敖德萨港布下电磁干扰网,并对利沃夫的北约武器中转站实施“手术刀”式打击,使乌军空战能力形成推迟两个月。
这种“先胜后战”的预判性布局,让西方军事观察家惊叹“俄军正在用东方智慧重写现代战争规则”。
然而传统与革新的碰撞从未停歇。2024年赫尔松撤退中,过度依赖“虚实之术”导致后勤线暴露,被乌军海马斯火箭炮摧毁37辆补给车,印证了《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的警示——当谋略超越火力投送能力,战术优势便如沙滩建塔。
俄军现代化装备率已从2019年的70%降至2025年的65%,暴露出“谋略超前、装备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在东北亚棋盘上,北极熊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声东击西”。
2024年6月,普大帝时隔24年再访朝鲜,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明确“一方遭侵略时另一方提供援助”,并释放军事合作信号。
这招“妙手”直接撬动老美亚太布局:韩国被迫中止对乌军事装备援助,小本子因“北方四岛”争议和能源依赖陷入外交被动,驻日美军基地首次进入朝鲜导弹射程——正如《六韬》所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北极熊用东线的战略造势,成功缓解西线压力。
对传统盟友的驾驭更显权谋。当白俄出现亲欧倾向时,莫斯科一方面以低于市场价30%的天然气价格稳住明斯克,另一方面通过“瓦格纳集团威慑论”暗示地缘风险,上演现实版“胡萝卜加大棒”。
在中东,北极熊借叙利亚塔尔图斯港的军事存在,与伊朗、土耳其构建“反北约三角”,用“远交近攻”破解西方孤立。
2025年3月,梅德韦杰夫突访北京,与东方巨龙达成“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将60%的远东天然气产能绑定东方市场,既落实“向东转”战略,又用中俄协作向西方释放“双线抗压”信号。
但外交豪赌亦有失手时刻。2024年MH17事件十周年,俄拒绝国际调查的强硬态度,导致联合国23国联名谴责,印证了“攻心为上”的反面教训——当战略威慑突破国际社会心理阈值,反而催生更强的联合反制。北约东扩至芬兰,正是对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实反制。
克里姆林宫对“围魏救赵”的运用已臻化境。
2025年3月,当莫斯科爆发要求降低能源价格的抗议时,政府迅速启动“特别军事行动成果展”,展出缴获的300余件西方武器,播放亚速钢铁厂攻坚战纪录片,将民怨焦点转向外部威胁。
这种“转移矛盾”的操作,暗合《史记·田单列传》的谋略精髓,使抗议规模在两周内缩水60%。在权力结构上,普大帝打破常规邀请地方州长参与联邦安全会议,表面是“集思广益”,实则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化解地方离心倾向,构建“上下同欲”的统治网络。
对国内势力的制衡更显老辣。卡德罗夫与瓦格纳集团的微妙平衡,堪称现代版“以夷制夷”:既利用前者的忠诚威慑分离主义,又通过后者的野战能力制衡地方武装,避免任何单一势力坐大。
2025年4月修宪案通过,将“维护历史领土完整”写入宪法,实质是为克里米亚并入和顿巴斯“新领土”提供法理支撑,用“名正言顺”巩固战时合法性。
然而权术终究难掩民生疮疤。2025年一季度,俄军费开支同比激增35%,民生预算被挤压18%,通胀率攀升至18%,圣彼得堡市民游行打出“我们要暖气,不要导弹”的标语。《道德经》“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警示正在应验——当“战斗民族”的荣耀叙事无法替代面包牛奶,政治谋略的天花板便清晰可见。
在西方制裁的绞杀下,俄将能源变成“金融核武器”,演绎“以迂为直”的经典战例。
2025年,欧盟对俄石油产品加征40%关税后,莫斯科立即将60%的出口转向东方,与巨龙签订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使远东天然气产量三年增长120%,仅2025年一季度对华能源出口额就达180亿美元,同比激增90%。
更精妙的是对欧洲市场的“虚实操控”:冬季故意削减对德供气,却在荷兰TTF市场抛售液化天然气,导致欧洲电价月涨300%,工业资本加速外流,完美诠释“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兵法》)。
非能源领域的反制同样亮眼。2024年,俄将51%的贝加尔湖淡水开发权授予东方巨龙企业,换取200亿欧元基建投资;开放万科尔油田140亿吨储量合作,吸引中企参与北极LNG-2项目,构建“资源互换”安全网。卢布-人民币直接兑换量暴涨3000%,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突破600亿美元,人民币结算占比达85%,逐步摆脱美元桎梏。
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副作用正在显现。2025年军费占GDP比重达6.8%,远超北约3%的警戒线,财政赤字率攀升至9.2%。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使俄在全球油价波动中如履薄冰——2024年OPEC+减产导致其石油收入锐减150亿美元,暴露“以能源为刃”的致命短板。《孙子兵法》“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后勤原则,正被“战争经济”的恶性循环所违背。
北极熊的战略实验,本质是用东方谋略弥补实力下滑的“代偿机制”。当老美在波兰部署500枚战术导弹,当小本子突破“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向乌提供无人机母舰,单纯的“以谋造势”已难敌“以力攻坚”。其根本困境在于“谋”与“力”的失衡:军事研发投入占GDP仅1.1%,低于东方巨龙2.6%;芯片自给率不足30%,关键电子元件依赖进口。这种“谋略超前、实力滞后”的错位,恰似手持诸葛连弩却身披藤甲,在现代战争的“火攻”面前破绽百出。
更深刻的挑战来自文明基因的冲突。东方兵法的“慎战”思想与俄“军事荣耀”传统产生排异——当梅德韦杰夫引用“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时,俄军仍在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实施“焦土战术”,导致全球43国联合呼吁停火,战略信誉持续损耗。《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正为这场战略实验敲响警钟。
北极熊的博弈实践证明,再精妙的谋略也需实力奠基。当北极熊在《孙子兵法》中寻找突围之道时,或许更应领悟“修道而保法”的终极智慧——唯有重构经济韧性、修复民生短板、重塑国际形象,才能避免“谋略透支”重蹈历史覆辙。
在这个“力”与“谋”交织的时代,大国崛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较量,而是系统工程的全胜之道。
来源: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