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唐诗六首赏读: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3:33 1

摘要: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在农历的三月里。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传统的祭祀和踏青的大节日。每年清明扫墓,在和煦温润的春光里,和祖先对话,慎终追远,并享受自然风光之美,是一个生命力蓬勃的民俗节日。

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在农历的三月里。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是传统的祭祀和踏青的大节日。每年清明扫墓,在和煦温润的春光里,和祖先对话,慎终追远,并享受自然风光之美,是一个生命力蓬勃的民俗节日。

清明节气,至少是在秦汉之前就有的。最早记载“清明”的词组,见于诗经《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说的是,姜子牙,率领周国的军队,象当时的雄鹰一样展翅,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结果成功了,让天下一片清明的景象。

那么,据考证,鹿野之战的最后决战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战争结束的日子,迎来了明媚清朗的三月。政治如同气候一样,经过战争,尘埃落定,进入了最明净蓬勃的时段。可以知道,古人对于气候上的三月清明,有机融入了政治,开启了周王朝盛大祥和的序幕,而周朝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成型时期。

所以可以知道至少在商周时段,农历三月的气候,就被以清明来形容,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产生,不晚于周朝,是在汉朝正式纳入官方的节气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晚春或者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

那么在先秦,由于对火的畏惧和崇拜,在北方地区,流行在多雷雨的春季封山禁火。

那么到了清明节,气候变得稳定,就可以重新举火,称为“改火”,这是古代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举措。改火也是一件大事,因为骤然升起的人间烟火,让春天的三月变得格外生动,陶渊明写,“桃李罗堂前”“袅袅墟里烟”,被他认为这是乡村最美好的景致。

关于封山禁火,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晋朝大臣介子推陪伴辅佐公子重耳一起流亡,长达十九年,最后重耳成为晋国一代君王,特地要已经隐居的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躲而不受,而重耳下令烧山,逼出介子推。但是介子推被山火烧死,晋文公特地将此日定为寒食节,护山祭祀这位不求富贵的功臣。寒食节大概在清明节的头一两天,民间因祭祀介子推逐渐推及自己的祖先,这是寒食节清明节时段祭祀扫墓的起源。

到了唐朝唐玄宗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均放假,实际上已经将寒食节的祭祀和清明节的踏青改火连在一起,到了唐肃宗时期,两节放假延长到七天,实际上清明节寒食节已经并在了一起。

到了宋朝之后,清明节实际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合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人多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祭祖。

明清之后,寒食节的称谓逐渐淡出了民俗,但是清明节扫墓,不是只在清明节当天和之后。比如我所在的长江中部,清明节前三后四祭祖,被认为非常正常,甚至清明节之前去,更有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寒食节祭祀的延续。

那么清明节的内涵实际是非常的丰盈的。一是自然风光之美,有着春色盎然,清新明洁的向上美,适合踏青养怀。二是在山水自然中祭祀先祖,慎终追远,意义绵远。生与死,代谢和蓬勃,最好人间四月天。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中唐 · 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这是唐朝清明节的登城楼远眺。此时春天进入农历三月,草长莺飞,山青水碧,景色翠绿清朗。

我在清明节后登上城楼,缭绕着白云的春山,就在我眼前。

百花盛开,而城镇村落,都开始燃起袅袅炊烟。因为这天是禁火后的重新举烟。暂停键后的新的人间蓬勃气息。

看那,春草填满了所有的空地,和江流一样绵延到远方。而江流浩瀚,直接天边。

长安在哪里?长安在斜阳的下面,虽然我和你看不见,但是,那明丽金色的阳光下,那春草绵延到的远方,定有金碧色的长安。

这是一种愉悦壮阔的自豪的大唐情怀。是因为唐朝的富庶稳定,才有着家家炊烟的清明节,也暗喻着当时诗人对于大唐政治清明的赞美。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

惆怅田郎去,原回烟树斜。”中唐 · 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

在唐朝,清明节是个重要的节日,因为此日举新火,各地都有热闹的民俗仪式,且到处都是踏青游玩的人。

清明节千家万户,到处都是如同过年一样热闹,到处是盛开的春花。

你看,今天处处是用榆树柳树做成的火把火种,从一家传到另外一家,大家热闹的接火,而清明之花,紫桐花应着节气盛开,高大绚烂。

那庙宇中到处是锦绣衣裳的美女去朝拜,那街道上,处处都是坐着美女的车马。

这么美好的日子,别人是欢聚,我却要送别你,因为你要回归故乡。

这个田彻,当然是要回乡的,因为家乡还有家人在等候,还有祖坟要祭扫。

官方将寒食清明合并延长的意义也在于,给与不能及时回乡扫墓的官员,清明节是对寒食节的弥补。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

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 ”唐 · 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在暮春里登高,最爱是晴朗的天气,此日清明,美好的风光尽在眼底。

你看寒食节期间开出了千万树雪白的梨花,多么美,多么洁净,象极了祭祀先人的我们雪净的心情。但是清明节也好啊,因为清明节这天,在这肃穆清洁的花树里,升起了万户炊烟,另外一种人间重启的烟火美。

我和你,一起读书一起住宿,一起醉酒,一起狂歌。

只是在这美好的清明节里,因为你不在,这风光之美,只有我一个人写下来,你看见了吗?

那么对方为什么没有和他在一起?

对方回乡了。但是在遥远的他乡,一样是寒食千树梨花,清明万家烟火。

心有灵犀的诗友,一样有着相仿的情怀。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中唐 · 权德舆《清明日次弋阳 》

权德舆和妻子情深。清明节这天,却不能回家,而是在负有官事,在江西弋阳。

在这里,他看到了清明节的花树,紫桐花开,覆盖了溪水,好个美丽的风景。

桐花开时,常常吸引一种五色毛羽的小鸟,唐朝人称作夭凤。花好凤来,也自然让人联想起人间恩爱旖旎。

他说,我的爱人,今天一定是持着新火,点亮着家里的灯。

若在往常,这是夫妻共同的行为和仪式,以祝福岁月里的幸福。

但是今天,我的妻子,一定是孤独点着灯,照着我不在的房间。

权德舆,唐朝宰相,历任高官,但是在情感上,真可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桐花凤共桐花香。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唐 · 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在唐朝,实际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内容已经互为交错,也就是寒食节的扫墓可以顺延到清明节。

形成了踏青欢乐和扫墓悲伤同时并存的一个盛大节日。

清明节已经可以升起烟火,但是城市间,欢歌和悲伤并存。

时光将人生许多事流逝,你看,那是谁在山上扫墓?

城市中的车马络绎不绝,去往城市外面的舟船,来往不闲,有的是踏青旅游,有的是回乡扫墓。

我看到的是两种景象,一种是山上坟墓累累,一种是人间来往扰扰。

我就象一只野鹤飞来,站在城市和山林的边远,站在生和死的边缘,看待这一切啊。

清明节是中国人感知生死自然的重要节日和时段。

美好的三月春天,有人长眠,有人成长,但这就是这世界的本来。

因为死,更加爱惜生,因为生,更加追怀逝者以及光阴。

在春天里按下暂停,是为在未来不迷失人生的方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 · 杜牧《清明 》

至少在我所在的长江中部地区,清明节几乎每年都有微雨,或者一阵,或者几个小时。也常使我感慨,这天气仿佛知道人的情感一样,会以这样的惆怅共振你缅怀的心情。

或者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将清明定为扫墓节日的一种原因吧。

在杜牧所处在的晚唐,清明节已经是包含扫墓的重要节日。

在踏山扫墓之时,或者游历祭祀之间,天下起雨。

在雨中行走的人们,自然有一种落魄悲伤的模样。

在湿寒之中,要寻找落脚和温暖的地方,牧童却指着远处的杏花村落,告诉你,那里有酒,有温暖的烟火,一种被死亡离逝浸染的悲伤,化作了最温暖的慰藉。

人间终究是温润且生生不息的,安抚着化解着落魄的心怀。

清明节的意义也在于此,最终,爱在人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二十四个好时节#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