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地铁偷拍诬陷事件的二审节点,“追风小叶” 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事件当事人的个体范畴,演变成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舆论图腾。他的走红与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五年来中国社会舆论场中群体心态的深刻变迁,更成为不同群体间话语权博弈的鲜活注脚。
在成都地铁偷拍诬陷事件的二审节点,“追风小叶” 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事件当事人的个体范畴,演变成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舆论图腾。他的走红与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五年来中国社会舆论场中群体心态的深刻变迁,更成为不同群体间话语权博弈的鲜活注脚。
若将时间拨回五年前,当一个男性面对偷拍指控时,选择以 “喋喋不休” 的姿态维权 —— 反复拍摄视频追问道歉、执着于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澄清,大概率会陷入舆论的 “双重围剿”。彼时的公共话语体系中,“男性应当大度”“不要小题大做” 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占据主导,舆论更倾向于用 “炒作博眼球”“小家子气”“揪着不放” 等标签对其定性。在当时的语境里,“维权” 若与男性身份绑定,很容易被解读为 “缺乏格局”,甚至会有人发出 “多大点事,至于闹这么大吗” 的质疑,仿佛男性的权益诉求天然需要让渡于 “息事宁人” 的社会默契。
但如今,打开追风小叶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满屏的 “支持维权到底”“就该要个说法”“维护权益没毛病” 成为主流声音。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他开启直播带货、在视频中植入广告时,舆论非但没有出现 “吃相难看” 的批判,反而涌现出 “支持变现,维权也要生活”“愿意为他的坚持买单” 的包容态度。即便他发布的内容始终围绕地铁诬陷事件展开,重复着相似的叙事逻辑,账号依然保持着坚挺的流量数据 —— 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猎奇心理,而是一群忠实支持者用关注与消费投票,表达着对 “较真维权者” 的认同。
这种舆论风向的彻底逆转,本质上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强硬回应,是社会情绪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爆发。长期以来,在部分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男性群体的合理诉求时常被贴上 “敏感”“玻璃心” 的标签,甚至在性别相关的争议中陷入 “有理说不清” 的困境。当 “杨笠们” 以 “普信男” 等争议性表述获得流量与话题,当 “离家出走苏阿姨们” 的个人叙事被放大为某种群体符号,当傅首尔在脱口秀舞台上的性别相关段子引发广泛传播时,这些看似孤立的文化现象,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失衡的话语场 —— 而追风小叶的出现,恰好成为了被压抑情绪的出口。
“你不愿意听?生气了?那我们今后就讲这个了”,这种带着回旋镖逻辑的对抗,看似充满情绪化的博弈,实则暴露了当前社会性别议题讨论的深层矛盾:当一方试图用标签化、极端化的表述占据道德高地时,另一方必然会用同样的 “对抗性叙事” 寻求话语权平衡。追风小叶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维权者,被拱成拥有大量支持者的 “网红”,正是因为他的经历精准击中了部分群体的共情点 —— 在 “维权” 的外衣下,包裹的是对 “话语权失衡” 的不满,对 “双重标准” 的反抗,对 “个体权益不应因性别被轻视” 的诉求。
更值得深思的是,追风小叶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当下舆论场 “极化” 趋势的一个缩影。当公共讨论逐渐脱离理性轨道,沦为不同群体间的情绪对抗时,“非黑即白” 的思维模式便会占据上风:支持杨笠的群体与支持追风小叶的群体,仿佛站在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用各自的逻辑构建着 “真理”,用流量为自己的立场投票。但本质上,无论是对性别议题的关注,还是对个体权益的维护,其最终目标都应是推动社会走向更公平、更包容的方向。若陷入 “你支持他,我就反对你” 的对抗循环,反而会让真正的问题被情绪掩盖,让理性的声音在喧嚣中沉默。
追风小叶的账号还在更新,关于地铁诬陷事件的讨论仍在继续。这个意外走红的 “维权图腾”,或许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他所代表的舆论转向,所折射的群体心态,却值得我们长久思考: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打破 “回旋镖式” 的对抗逻辑?如何让不同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理性倾听?如何让公共讨论回归问题本身,而非沦为情绪的战场?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 “追风小叶现象” 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示。
来源:海南版欧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