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跟李靖学兵法,李靖却故意保留一手:他将来必有异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21:46 1

摘要:唐朝建立之初,群雄逐鹿,侯君集慧眼识珠,加入了当时尚为秦王的李世民麾下,成为秦王府的核心成员之一。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在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屡立战功,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公元630年,兵部尚书侯君集状告李靖要谋反,原因是李靖在传授兵法期间有所保留。事后,李靖对唐太宗李世民说:“我看侯君集将来必有异志。”

侯君集是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与许多同时代的将领相似,他年少时便以“勇武”自诩,性格中带着几分豪迈与自负。

唐朝建立之初,群雄逐鹿,侯君集慧眼识珠,加入了当时尚为秦王的李世民麾下,成为秦王府的核心成员之一。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在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屡立战功,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公元626年,那场决定大唐未来走向的“玄武门之变”爆发。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干将,亦参与了核心的谋划与行动,为李世民最终夺取皇位继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侯君集自然是加官进爵。他被册封为潞国公,赐实封食邑千户,并擢升为禁军高级将领——左卫大将军,后来又迁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足见唐太宗对其的信任与倚重。

此时的侯君集,可谓是春风得意,位高权重,是贞观朝廷中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随着地位的提升,侯君集也渴望在军事上更进一步。大约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出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行政。

或许是为了培养这位爱将,使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也可能是希望借此机会让两位重臣加强联系,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安排:让侯君集拜时任尚书右仆射的李靖为师,学习兵法。

这本是一段佳话的开端,却不料成了两人关系乃至侯君集命运的微妙转折点。李靖是公认的军神,其兵法造诣深不可测。侯君集前来求学,自然是希望能得到真传。

但李靖在传授过程中,似乎有所保留。史载:“每当讲到兵法的精微玄妙之处,李靖便点到为止,不再深入。”

这让心高气傲、急于求成的侯君集感到非常不满。他或许认为李靖是故意藏私,不肯将真正的绝学传授给他。以侯君集的性格,他不会将这种不满藏在心里。

于是,侯君集竟然直接向唐太宗告状,而且言辞相当严重,他声称:“李靖似乎有意保留核心兵法,恐怕是心怀叵测,意图不轨,甚至可能想要谋反!”

这突如其来的指控,让唐太宗也感到意外。起初,他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心腹侯君集,甚至因此对李靖产生了一些责备之意。然而,当他向李靖问及此事时,李靖的回答却让他陷入了沉思。

面对指控,李靖并未过多辩解自己为何没有倾囊相授,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侯君集的动机。

李靖对唐太宗说:“陛下,这恐怕是侯君集自己想要谋反的迹象。如今四海升平,中原安定,臣所传授给他的兵法,若能精通,已经足以让他领兵作战,安定四方。但他却贪得无厌,非要穷尽臣毕生所学不可,这难道是仅仅为了报效国家吗?臣以为,他如此急切地追求极致的用兵之术,恰恰说明他心存异志,是为了日后图谋不轨做准备啊!”

据记载,有一次,侯君集处理完公务从尚书省出来,竟然心不在焉地骑着马走过了尚书省的大门好几步才发觉。李靖恰好看到这一幕,便转身对身边的人说:“侯君集心神不定,精神恍惚(意不在人),我看他必定是要谋反了!”

结果,李靖的话一语成谶,侯君集后来真的反了。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西域的高昌王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国王麹文泰勾结西突厥,断绝丝绸之路,阻碍西域商旅朝贡。

唐太宗决定发兵征讨,侯君集被任命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西征。

侯君集确实展现了他作为优秀将领的一面。他指挥若定,唐军进展神速。麹文泰闻讯惊惧而死,其子麹智盛继位后,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最终选择开城投降。

侯君集成功平定高昌,俘获了国王麹智盛及高昌国的文武百官,将高昌纳入唐朝版图,设立西州都护府,功绩卓著。

然而,胜利的荣光之下,却潜藏着侯君集性格中致命的缺陷——贪婪与傲慢。

在高昌平定之后,侯君集做出了几件严重的事情:

滥用职权:他未经唐太宗批准,擅自将一些他认为有罪(或仅仅是不顺眼)的高昌人定罪并发配。贪墨国宝:他私自将高昌国库中的珍奇异宝据为己有。纵容部下:他默许甚至可能鼓励手下将士劫掠高昌富户的金银财宝。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军纪国法,也损害了唐朝在西域的声誉。当大军班师回朝后,侯君集的这些劣迹很快就被人告发。

唐太宗得知后,龙颜大怒。他无法容忍自己倚重的将领在立下大功的同时,竟然如此贪婪无度、目无法纪。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将侯君集逮捕下狱,准备严惩。

就在侯君集面临牢狱之灾甚至可能更严重后果的关键时刻,中书侍郎岑文本站出来为他求情。岑文本认为,侯君集毕竟是功勋卓著的大将,平定高昌功不可没,虽然贪财有过,但不应因此全盘否定,请求从轻发落。唐太宗素来器重岑文本,也念及侯君集过去的功劳,最终同意释放侯君集,免于处罚。

按理说,犯下如此错误,能够得到赦免,侯君集本应感恩戴德,深刻反省。然而,他的反应却恰恰相反。侯君集非但没有丝毫悔改之意,反而心生怨望。他自恃平定高昌是盖世奇功,觉得仅仅因为贪图了一些财物就被下狱囚禁,是对自己的极大侮辱和不公。这种强烈的委屈感和愤懑情绪,在他心中不断发酵,将他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恰在此时,太子詹事(东宫属官)张亮被任命为洛阳都督,即将离京赴任。仍然对高昌之事耿耿于怀的侯君集,找到了张亮。他竟然毫不掩饰地、激动地挽起袖子对张亮说:“我这心里憋屈得简直活不下去了!您(指张亮)有胆量造反吗?要是您敢反,我就跟您一块儿干!”

这番话,无异于公开煽动谋反。张亮听后大惊失色,他不敢隐瞒,立刻秘密地将侯君集的言行向唐太宗作了汇报。

李世民听闻后,虽然震惊于侯君集的胆大妄为,但也保持了冷静。他对张亮说:“此事暂且不要声张。侯君集只是口头发泄怨气,未必就真的付诸行动。我们静观其变,等他真的有了谋反的实际行动和证据,再将他拿下也不迟。”

与此同时,另一位宗室重臣,江夏王李道宗(李渊的堂侄,也是一位有功之将),也察觉到了侯君集的危险倾向。他曾私下提醒唐太宗:“侯君集这个人,志向不小(志大),但见识不高(智小),总是自以为功劳盖世,对自己的职位待遇(官位)长期感到不满。依我看,他将来一定会谋反的。”

最终点燃侯君集谋反导火索的,是太子李承乾的政治危机。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为担心自己地位不稳(特别是其弟魏王李泰深得父皇宠爱,对他构成威胁),策划暗杀李泰失败,深恐因此被废黜。走投无路之下,李承乾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李承乾秘密召见侯君集入东宫,寻求支持。此时的侯君集,可能也在进行着自己的盘算。他或许担心李承乾步李建成的后尘被废黜甚至被杀,自己作为与太子过从甚密(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是太子党羽)的将领,也可能受到牵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于是,侯君集答应了李承乾的请求,与汉王李元昌(李渊的儿子)、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等人一起,共同策划起兵谋反。

但密谋造反毕竟是天大的事情,风险极大。侯君集内心也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史载他常常因此夜不能寐。他的妻子察觉到丈夫的异样,非常担忧,曾劝他说:“看你的样子,定是做了对不起国家社稷的大事。为今之计,不如自己主动去向陛下坦白请罪,或许还能保全性命和家族。”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但已经被野心冲昏头脑的侯君集,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

不久,齐王李祐(李世民的儿子)在封地谋反,很快被平定并赐死。李祐的谋反案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的政变阴谋。整个计划彻底败露,相关人等纷纷落网,侯君集也被逮捕。

起初,侯君集还试图抵赖,拒不承认参与谋反。但唐太宗亲自审问,加之其同党(特别是他的女婿贺兰楚石)的详细供述,以及来往的书信等铁证被呈现在面前,侯君集知道再也无法狡辩,最终只得低头服罪。

面对侯君集的供认不讳,唐太宗内心极为痛苦和挣扎。侯君集毕竟是跟随他多年的心腹爱将,曾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李世民始终铭记在心。他确实动了恻隐之心,希望能保住侯君集的性命。

在朝堂上,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虽然犯下谋逆大罪,但他于国有大功。朕想赦免他的死罪,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但这一次,群臣的意见却异常一致。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侯君集身为重臣,受恩深重,却密谋造反,此乃大逆不道之罪,天地不容,国法难恕。请陛下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大臣们(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可能都持此意见)深知谋反罪的严重性,如果功劳可以抵消谋反之罪,那么国法将失去威严,后患无穷。

李世民试图在朝堂上为侯君集求情的努力失败了。他知道,作为皇帝,他必须维护国法的尊严。他看着阶下跪着的昔日爱将,心中百感交集,泪水不禁涌出眼眶。他悲伤地对侯君集说:“朕本欲保全你,奈何国法无情,群臣不容。今日,朕与你在此诀别了!”

最终,侯君集被判处斩首。在临刑前,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罪臣死不足惜,只恳求陛下念及旧情,赦免罪臣妻儿的死罪,给他们留一条生路。”

对于这个最后的请求,已经极度难过的李世民答应了。他对侯君集说:“朕答应你的请求。” 侯君集听到家人可以免死,流下眼泪,叩头向李世民谢恩。

随后,侯君集被押赴刑场处斩。他的妻子和儿子虽然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到了遥远的岭南。一代名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来源:冷竹离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