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的上海外滩,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在一家高级西餐厅的包厢里,28岁的绸缎商李云卿正与几位日本军官把酒言欢。他流利的日语和恰到好处的奉承,让在场的日本人都对他青睐有加。
1938年的上海外滩,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在一家高级西餐厅的包厢里,28岁的绸缎商李云卿正与几位日本军官把酒言欢。他流利的日语和恰到好处的奉承,让在场的日本人都对他青睐有加。
没有人想到,这个八面玲珑的商人,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负责为抗日根据地筹措和运输急需物资。
“李桑,这批西药什么时候能到货?”日本军需官松本问。 李云卿笑着举杯:“三天后就到港,已经打通了所有关节。”
他没有说谎,这批药确实三天后到港,但目的地不是日军的仓库,而是苏北抗日根据地。
李云卿出身上海富商家庭,曾在日本留学。抗战爆发后,他本可安心当他的阔少爷,却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你的背景最适合这项工作,”地下党负责人老柯对他说,“我们要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一条供给线。”
任务极其艰巨:日军对战略物资管制极严,特别是药品、电台零件、军事器材等。走私这些物资一旦被发现,就是死罪。
李云卿利用家族生意做掩护,成立了“李氏贸易公司”。表面经营丝绸茶叶,暗地里进行特殊贸易。
公司的第一笔“特殊生意”是采购一批奎宁。这种抗疟药在根据地比黄金还珍贵。
李云卿通过关系,从越南购进大批奎宁。但如何运出上海成了难题。
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之计:故意向日军报告,说有商人走私西药。日军查获了一批普通药品,而真正的奎宁却伪装成染料顺利运出。
更妙的是,因为“举报有功”,他获得了日军的信任证,为后续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1940年,日军实行食盐专卖,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食盐成为重要战略物资。
李云卿接受任务:运送十吨食盐到苏北。
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军对食盐控制极严,每批出货都有严格记录。
李云卿调查发现,日军用盐腌制水产运往前线。他立即成立一家水产公司,以腌制鱼货为名大量购盐。
货物出城时,日本哨兵检查:“为什么用这么多盐?” 李云卿笑着递上香烟:“太君有所不知,鱼货容易变质,盐用少了到前线就臭了。”
就这样,十吨食盐混在鱼货中顺利出城。到了根据地附近,早有游击队“接货”,食盐最终送到了急需的军民手中。
最危险的是运送电台零件。日军对电子器材管制最严,一旦发现,立即逮捕。
李云卿发展了一个特殊关系——日本军需仓库的管理员田中。这个人贪财好酒,经常偷偷倒卖军用物资。
一天,李云卿设宴招待田中,把他灌得大醉,然后套话:“最近有什么好货?价格好商量。” 田中醉醺醺地说:“有批坏掉的电台,正要报废...”
李云卿立即意识到机会。他高价买下这批“报废”电台,实际上只是小毛病,稍加修理就能使用。
但如何运出城?他决定铤而走险:伪装成日军通信兵,直接用军车运输!
他弄来日军军服和证件,租用日军车辆,大摇大摆地开车出城。哨兵见是“皇军”车辆,问都不问就放行。
1941年,李云卿的活动引起了日本特高课的注意。一次运送医疗器械时,他差点暴露。
那天,装载着手术器械的卡车在出城时被拦下检查。特高课特务亲自带队:“全部卸车!”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响起空袭警报——原来是美军飞机来袭! 混乱中,李云卿趁机驾车冲出城门。
事后才知道,这是地下党安排的调虎离山之计:故意在城外点燃草堆制造浓烟,让日军误以为是轰炸。
这次事件让李云卿意识到,必须建立更安全的运输线路。
李云卿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线:用渔船将物资运往苏北。
他买通日本海军巡逻队的一个小队长,以“渔业调查”为名,让渔船得以出入港口。
最惊险的一次,装载着重要药品的渔船遭遇日军检查。船长急中生智,将药品藏在鱼舱的暗格里,上面覆盖着发臭的鱼内脏。
日本兵刚打开舱盖就被熏得后退:“快走快走!” 药品安全送达,但那股腥臭味几天都洗不掉。
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李云卿接到最重要任务:运送一批地下党干部到根据地。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行动。日军加强了盘查,特别是对知识模样的人。
李云卿想出一个绝妙主意:伪装成电影摄制组!他通过关系弄到拍摄许可,让干部们扮成演员和工作人员。
出城时,哨兵检查:“拍的什么电影?” 李云卿淡定地回答:“《大东亚共荣圈》,宣传皇军的丰功伟绩。”
看着“演员”们身上的“戏服”(实为军装),哨兵肃然起敬,挥手放行。
抗战胜利后,李云卿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做出了特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婉拒了担任领导职务的邀请,继续经营他的贸易公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商人曾经在抗战中作出过特殊贡献。
1990年,李云卿病逝前,将一本日记交给子女。里面详细记录着抗战期间经他手运送的物资:药品182吨、食盐420吨、布匹3100匹、电台47部、枪支1200支...
在日记最后一页,他写道:“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奉献。我有幸成为这条供给线上的一环,此生无憾。”
如今,在上海档案馆里,保存着李云卿的日记复印件。那些泛黄的纸页,默默诉说着一条看不见的供给线,一段不为人知的抗战传奇。
来源:冰冰回味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