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清仓”人形机器人:逃顶还是错失万亿市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20:14 1

摘要:近日,明星投资人朱啸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目前是估值过高的赛道,因为其“高度共识,没有商业化路径”,因此最近几个月他们的天使基金已经陆续退出了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

近日,明星投资人朱啸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目前是估值过高的赛道,因为其“高度共识,没有商业化路径”,因此最近几个月他们的天使基金已经陆续退出了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

他还质疑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景:“我问这几个(退出项目的)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此言一出,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激起了轩然大波。这主要是因为,在2025年,资本对具身智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而朱啸虎几乎是唯一一个公开表示怀疑态度的投资人。

不过,这也是朱啸虎一以贯之的投资思路,他一直以来对“风口”和“共识”都嗤之以鼻,他曾说“大家在外面讲的风口,基本上都是假的风口,要能预测的风口都不是风口”,反复强调“非共识才能赚钱”。

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很快就在朋友圈喊话,不同意朱啸虎的观点:“(机器人行业)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这次争论也反映了在具身智能大热之下,资本对这条赛道的一些犹疑与踌躇:能跑会跳的人形机器人,会是下一条元宇宙赛道吗?

朱啸虎为什么

“炮轰”机器人?

平心而论,朱啸虎这次有点“冤”。

作为投出滴滴出行,饿了么等明星项目的投资人,朱啸虎的观点与言论都会被行业放大检视,这次媒体报道他“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但他的原话其实是“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并没有“批量”一词暗示的大规模退出。

检视金沙江创投近年来投的企业,与具身智能有关的包括:Nimble Robotics、非夕科技、瑆爝机器人、松延动力以及星海图,而根据公开信息,确认退出的企业有星海图与松延动力。

投得不多,也谈不上“大规模退出”。

星海图近一年来是最受资本关注的具身智能企业之一,他们完成了4轮融资,总额超过5.7亿元。最近一次是发生在今年2月的近3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高瓴创投、百度风投、IDG资本等机构加码。

3月29日,星海图发表声明称,金沙江创投曾于2023年11月参与了星海图天使轮融资,在2024年5月时便提出了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已于2024年9月退出股权投资,从投资到决定退出约为半年。根据天眼查信息,金沙江退出时持股比例为0.2902%。

他们还耐人寻味地表示,从未与朱啸虎有任何直接交流。

松延动力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3月17日,他们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这也是他们成立一年多以来的第五次融资。

根据天眼查信息,金沙江创投是松延动力2024年3月完成的天使轮投资方,于2025年1月退出。

金沙江目前依然没有公开退出Nimble Robotics、非夕科技与瑆爝机器人,瑆爝机器人成立于2024年8月,还没有正式发布产品,暂且不论,而Nimble与非夕则踩中了朱啸虎投资最看重的要点:拥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Nimble Robotics是一家仓储机器人初创企业,构建了AI驱动的拣选与物流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拾取和包装任何东西以实现按需订单履行,通过第三方物流 (3PL) 模式为企业提供物流自动化服务,目前正在服装、保健和美容、鞋类、电子产品、消费品包装、日用百货、药品等领域使用,最知名的客户为联邦快递。

非夕科技主打的是基于极致力控和层级式智能的仿人化通用机器人技术,已拥有“Rizon拂晓”七轴自适应机器人、“Moonlight玄晖自适应并联机器人”等系列产品,自适应机器人产品已在工业制造、食品加工及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

“Rizon拂晓”七轴自适应机器人

可以看出,这两家企业虽然也是具身智能赛道,但与目前大火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不同,他们主打的是“AI+”,也就是在成熟、已经经过商业化验证的机器人产品的基础上,再用AI对其进行赋能。

Nimble其实就是仓储物流全厂自动化解决方案,非夕则是协作机器人与并联机器人,这些产品都已经有清晰明确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每个产品的投入产出比都能够计算得出来,很符合朱啸虎的投资原则:算得过来账。

而这在尚处于早期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不可能发生,或许这就是金沙江决定在人形赛道退场的根本原因。

朱啸虎错了吗?

朱啸虎对具身智能赛道的判断错了吗?

这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或许更多是一种投资文化的差异。

不止一名人形机器人创业者向我们表示,中国与美国的创业文化的一大差别,就在于投资方对于赛道与企业的耐心。

美国更喜欢听更宏大的“故事”,他们能够接受5年甚至10年的企业成长周期,更愿意追逐尚未商业化的前沿技术赛道。

而中国则关心3年之内,企业能否创造稳定的商业营收,能否在短期内让客户高速增长,能否形成足够坚实的壁垒。

朱啸虎无疑是后者中代表性的人物,他强调自己对清晰商业化路径的坚持,对算账的执着,哪怕对这两年最热门的基础大模型赛道,他也并不以为然,而更关注离商业化更近的AI应用层。

他曾公开表示:“我们投资人,能投的是一年之内能赚回来的企业,我们最希望是六个月能赚回来的。如果是两年才能赚回来的,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庞氏骗局。”

这当然谈不上谁好谁坏:前者能产出引领全球科技行业的特斯拉,也能投出臭名昭著的骗子企业Theranos;后者则更务实,能够选出短期能高速成长的独角兽,但也会错失一些“长期主义”的赛道。

人形机器人无疑就是这样一条“长期主义”的赛道。

实际上,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能力确实还没有达到大众对它的期待。在真实环境中,无论是移动、精密操作还是人机交互等能力,人形机器人还需要数年的迭代,才能成为高效的生产力工具。

确实,人形机器人现在依然是“人工智障”,还无法成为带来利润的商业化产品,但所有颠覆性技术在被证明之前都是泡沫,人形机器人技术在这一年间进入了高速进化期,行业预估人形机器人成为生产力工具的落地时间从50年甚至更久,缩短到10年,我们已经看到新时代的曙光。

想必大家都记得,1814年第一辆蒸汽机车Blücher发明时,时速只有6.4公里/小时,无论是速度还是稳定性,都比不上马匹,但十年之后,蒸汽机车的时代就开始了。

当然,对于资本而言,现在先冷眼旁观,等到技术更稳定,赛道前景更清晰,商业化落地路径更成熟之后再入场,是一种更务实的做法。毕竟初创公司,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这种早期赛道,死亡率可能达到99%。

而对于目前已经在这条赛道开拓的创业者与梦想家而言,我相信用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男歌手弗兰克·辛纳特拉的名言,形容他们的目标再合适不过:

“面对质疑你的人,最好的报复就是取得巨大的成功。”(The best revenge is massive success.)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助力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进程,由高工人形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举办的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将在4月10日于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重磅启幕!

本次大会以“聚焦供应链,开启人形量产元年"为主题。届时,凭借高工在机器人供应链十余年的积累,将有200+上下游企业,1000+产业链嘉宾参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在现场深度探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生态建设与量产落地话题。

责任编辑丨陈斌

来源:璐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