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为了让加拿大遣返赖昌星,当时我们做了哪些让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9:11 1

摘要:80后、90后要是还记得90年代的大新闻,肯定对“远华案”这三个字不陌生。当年谁家电视里不播两句、饭桌上没讨论过,怕是都要被街坊落个“没跟上时代”。一单案子,把福建的官场搅得天翻地覆,说起涉案那些官员,什么市委副书记、省里大员,不光是老百姓觉得厉害,连后来看惯

80后、90后要是还记得90年代的大新闻,肯定对“远华案”这三个字不陌生。当年谁家电视里不播两句、饭桌上没讨论过,怕是都要被街坊落个“没跟上时代”。一单案子,把福建的官场搅得天翻地覆,说起涉案那些官员,什么市委副书记、省里大员,不光是老百姓觉得厉害,连后来看惯大新闻的人,再翻起这段旧事也得咂摸下舌头。

而且呢,这案子不只是钱多,简直到了“吓坏一票人”的程度。说起来,你见过谁能“折腾”到上百亿都只是个零头的场面?远华案直接干出个五百多亿,一个人能调动这么多社会资源,后面得有多少“故事”才支撑得起来?你论掀动的社会波澜,远华案也绝对是一朵“巨浪”。关键还不是说查一查就完事了,这案子又长又碎,牵连许多人,有记者统计期间光是相关人员的名字,就能拿来写本小册子。这么多年,普通人说起赖昌星,都不会觉得是“虚构人物”,反倒像隔壁村落跑出来的那个发财却跑得很远的“厉害人”。

赖昌星跑的时候,那阵仗可真不低调。要说他命好也行——公安刚布控,他就像提前梦到了一样,前脚迈出国门,后脚各种通缉、报道铺天盖地。但也忒能熬了,这一跑是十来年,光温哥华那套房子,就有传言说里面藏了数不清的“秘密”。2011年夏天,他才被加拿大送回了国内。那源头呢?是双方磕磕碰碰,好几轮谈判下来,连外交也换了几拨人才勉强有了“突破口”。

远华案的火爆,和它那点“狗血”味密不可分。相比一般经济犯罪案子,赖昌星的热度除了金额大,官场牵涉多,还有一点特别出圈——闹得最欢的那几年,娱乐圈顶流明星都被拖进舆论场。那时谁家夜市大排档不扯一遍八卦,怕不是跟不上潮流。有人问过我:赖昌星到底凭啥能把事情弄这么大?其实也简单,他发家史里没有想象的“高配爹妈”。生下来是在晋江农村,说白了小时候连正经温饱都是悬着的。

家里困难到啥程度呢?有邻居回忆,有一年赖家连过年都指望捡破烂凑生活。那会儿小赖就天天跟着家里在村口扒拉废品。人说贫穷“早教”,这话在他的身上算应验了。当别的孩子还为早点摆脱寒窗发愁时,他学会了怎么“见机行事”——早早接触社会那摊事儿,比同龄人多了一层“心计”。

有一回,他听人说南方有路子能去新加坡捞金,赖昌星也没犹豫,直接花钱找人“办路子”偷渡去了金边。你说这胆子,当时不少村里人都是头回听说。去头几年,情景比狗血剧都难。赖昌星刚下船那会儿,身边只剩下破行李和一脑门子疑惑,可腿却一点都不软。混不下去,能蹲马路边睡几天?偏偏就有人愿意帮他一把,老乡喊他去茶楼洗盘子,又教他点香港那些水货生意的门道。赖昌星也争气,没多久手里攒下点本钱。

后来赶上改革开放,福建不少有“门道”的生意人纷纷盯上港商身份,赖昌星见势赶紧自封了顶“外商”帽子回家开厂子。一回去,不仅混成外商协会头头,还成天带着一句福建腔的流利普通话和乡干部拉关系。至于后面怎么渐渐“扯到走私”,听村里老人讲,说到底还是被利诱逼的。起初他只是结交几个内行,帮忙搞点“小动作”,谁知道,动手一回,钞票涌进来比种地赚得快多了。

与其说赖昌星是胆子大,不如说他是会观察风向。彼时有一桩福建企业花重金私运铜矿暴富,翻手间扭转整条街命运。赖昌星察觉到门路,索性招人开公司,在表面上玩起对外贸易,背地里物流、汽车、还有些生僻小玩意儿全都能塞进“生意经”。光香烟那一项,有卸货工说一天卡车都排到外街。至于维护“关系网”,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赖昌星那阵子春节送礼,有小道消息说,就“红包队伍”能从一楼排到三楼,账面上年节一过,花出去的钱比一些县全年财政都多。

那些年远华的气焰,有人用“横着走”来形容不夸张,听说曾有买家拖着下单单子,赖昌星拍拍胸口,第二天就能集装箱发港口。据说后来海关关隘随便打个招呼就能放行——但,野蛮到头终究是自掘坟墓。远华的事终于引起了更高层的关注。案子被盯上前后,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赖昌星越来越多时间待在外地,哪怕人还在,说话也遮遮掩掩,心里明明白白——这玩意儿一旦出事,小命八成难保。

案发那阵,他其实早有预感。有次端午节,赖昌星突然取消了和几位“密友”的聚会,把家里值钱东西全打包装箱,不到两天人就“蒸发”。消息灵通的不少公安,听说刚封锁住机场名单,人已经飞去了国外。这么大动作,钱早早就转去海外银行,大温哥华那一片豪宅区也买了几处,给自己留的退路相当周全。不是谁都有勇气跑路跑成这样——一面是国内警笛呼啸,一面是异国他乡温哥华晨雾低垂,一家人藏在高墙里,赖昌星过得怎么样,估计没人能说全。

至于为啥选加拿大,这背后门道挺多。一是加国对死刑看得比谁都重,“宁可错放一百,也不肯杀一人”,法律空隙大得很,对犯法的人来说,这就是“避风港”。二来,就是富裕起来的移民圈里流行一句话:只要舍得花钱,请得起好律师,套个政治难民身份,谁也撵不走你。赖昌星玩明白了,签证到期前就用各种理由拖诉讼,有时候还真把移民官弄得头大。

到后来,哪怕官司打到第三个回合,连律师都换了好几茬。赖昌星顶着本地媒体镜头,脸上不见多少慌张。2007年,有人说遣返命令要下来了,结果他那伙律师又搞了个复议,把他的“临时宵禁”都给推翻。到了2009年,赖在加拿大正式拿了工签——等于在那边就是个正常居民。国内无数人呼吁快点引渡,甚至连“正义之声”都聚集到加拿大街头,可人家寸步不让。

从加拿大司法角度说,人家的想法跟中国老百姓完全不同。他们觉得你动用死刑,那是在“侵犯基本人性”,制度上摆明了和国外死磕到底。这背后其实还有点历史的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就等于实际废了死刑。再后来,整个欧洲的“废死”阵营也全站在一起——你说在国际场合“动手”就没人支持中国,要想引渡只能先靠外交努力。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让加拿大松口,我国这次也不得不让了不少步。说白了,就是承诺对赖昌星“不判死刑”,外加不去追缴他那边不动产。加拿大这才点了头,用本国法庭一句话结案,把人送回北京。光看表面,这是一场外交和法律的长跑战——背后其实是两个制度的挤压和拉扯。赖昌星回国那天,有同行说机场外头有不少人围观,甚至有人发朋友圈“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有些人觉得:都耗了十几年、干了这么多事,结果最后“只判无期”,未免太轻。可话说回来,这种经济巨案,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天马行空”。把赖昌星抓回来,更重要的是打开案底的“盖子”,一层层地把利益链挖干净,这对后来中国整个法治建设,也算个标志事件。

判决那天,网络上依然议论纷纷,有人遗憾、有人大快人心。我有个老同学看完报道只说了一句:“做尽坏事,终究还是要还的。”远华案封笔了,赖昌星的身影也慢慢退出了大众视野。日子一晃十几年又过去,如今饭桌上再说起“远华案”,总有人摇摇头——但那种冲击和震动,怕是只有亲历过那时代的人,心底才会留一个抹不去的疤。

有时候我会想,法网恢恢,背后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闪亮,也不见得非黑即白。赖昌星倒下了,那么多年过去,案件余波还留在厦门的街头巷尾,留在每个参与和旁观者的记忆里。你说,再过多少年,人们才会彻底忘掉这场曾让无数人“谈虎色变”的风暴呢?

来源:青山换新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