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陵园同岁的守陵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21:37 1

摘要:1992年,内江市烈士陵园建成,松柏苍翠间镌刻下守护英魂的使命;同一年,谢丰谦出生,他的命运将与这片土地相连。

1992年,内江市烈士陵园建成,松柏苍翠间镌刻下守护英魂的使命;同一年,谢丰谦出生,他的命运将与这片土地相连。

2014年毕业、2016年归乡、2022年扎根内江市革命烈士陵园,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信仰,以双手托起责任。他说:“陵园里的烈士比我年长,守护他们,让我更懂得生命的分量。”

苔痕作史,糖纸为舟

谢丰谦的指甲缝里总嵌着青苔碎屑。

擦拭烈士墓碑铭文

清晨擦拭烈士碑时,他的指腹会反复摩挲石面沟壑:“1928年牺牲的黎灌英烈士,‘灌’的三点水总积雨水。”他有着自己的专属清洁工具:竹扫把扫落叶浮尘,美工刀挑石缝杂草,软毛刷蘸金漆轻抚风化字迹。某次发现某块墓碑底座裂痕,他一边用环氧AB干挂胶补缝一边说道:“手法轻点才不伤石头。”

母亲塞给他的水果糖,在他口袋里炼成了“时光琥珀”。

组织祭扫活动现场

去年清明,六岁的童童因害怕浮雕烈士像哭闹,他掏出的柠檬糖放在孩子掌心:“你看,烈士爷爷把春天藏在糖里了。”如今那孩子总攥着糖纸来扫墓,彩色的玻璃纸在纪念碑前铺成一道微型“彩虹”。

谢丰谦的糖盒底层,压着父亲在部队时写的家书残页,泛黄的边角蜷缩着“勿念”二字——那是他理解“守护”的启蒙教材。

温言化雨,稳守春秋

冬日里常穿一身低调耐脏的羽绒服,目光沉静,谢丰谦的温和藏在细节里。晨巡时总多备两把伞——一把遮阳给祭祀的市民,一把大黑伞护着祭扫贡品。

瞻仰范燕烈士之墓

“谦哥”的称呼在同事间流传,始于某个暴雨突袭的午后。新来的实习生手忙脚乱搬运防雨布,他接过最重的两卷扛在肩头安慰道:“我第一天巡园时,把三把钥匙锁在了值班室。”

如今他的工位贴着自制《应急手册》:车辆拥堵时安排人员进行疏导,配合烈士迁葬后勤保障。带着同事处理突发事件时,他总把最棘手的区域留给自己:“我党龄比你们长,该扛的就得扛。”

半生党龄,半生守护

办公室抽屉里锁着本翻旧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2012年起就用到现在——那是他20岁入党时的年份。

查阅烈士名录资料

13年党龄占据33岁生命的近半,书页间夹着的不是书签,而是自己和父亲的党员证。“每天开园前翻一遍,就像同时握着两代人的接力棒。”

母亲总说他有“双重身份”:军人的儿子,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

手机里存着40来条烈士亲属的微信消息,最长的一条60秒里夹杂着咳嗽与叹息——那是位解放军遗孀讲述丈夫出征前夜补了36个鞋掌。

巡视陵园缅怀先烈

他把这些碎片整理成册,带着少先队员在陵园朗读。有孩子问:“谦哥哥你为什么记得住这么多数字?”他摸着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刻字说:“这些早已刻进记忆里。”

记者手记:

在石阶上遇见永恒

采访谢丰谦的一天里,笔者数过他擦拭61块墓碑用了189分钟,见过他用手电筒光在清晨七点画出的安全路线,却始终没等到预想中的“金句”。

直到即将离别的黄昏,他蹲着给新栽的映山红培土时,突然指着砖缝里钻出的野花说:“你看,去年扫墓人鞋底带来的种子,今年开花了。”

他让笔者重新理解“守护”的重量——不是悲壮的挽歌,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他熨烫工装的温度、修复青砖的精度、调解纠纷的气度,在松柏年轮与党龄刻度之间,搭起一座现实的桥梁。

当同龄人在虚拟世界追逐“不朽”时,谢丰谦用体温焐热了历史的肌理,让那些年轻的名字,在每双认真擦拭的手掌中永远十九岁。

陵园最高处的雪松已高过城市天际线,树根处埋着他入职时种下的时光胶囊。或许三十年后,当新一代守护者打开胶囊,会发现信仰的种子,早已在石阶的裂缝里长成森林。

来源:微内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