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风送暖,沃野复苏,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大兴农场党委以“党建+”模式为抓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农、服务助农”的壮美画卷。
东风送暖,沃野复苏,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大兴农场党委以“党建+”模式为抓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了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农、服务助农”的壮美画卷。
科技兴“稻”,激活现代农业新动能
当下,大兴农场田间地头活跃着“十亩一田”“共建之家”等34个功能定位精准的党小组,他们如同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科研推广的前沿阵地上。
在农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等信息。“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科学灌溉,推动实现节本增效,让种植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技红利。”“十亩一田”党小组成员杨成林介绍说。
备春耕以来,农场在开展“田间微课堂”活动中,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累计开展培训9次,惠及种植户300余人,新培育出12个科技示范户。“党员、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使用新设备,现在我一个人能管理500亩地,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种植户李磊说。
通过“支部领任务、党员领责任、群众领标准”的联动机制,农场实现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先进技术服务送到了种植户身边,农机、农艺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凸显出科技助力的新气象、新面貌,为备春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现代科技农业生产跑出了新速度。
服务周“稻”,点燃生产一线新引擎
大兴农场党委创新构建“一链三点五环节”全链条“闭环式”服务体系,即以稻米全产业链为核心,围绕生产节点、工作重点和群众难点,助力生产各个环节高效运转。
在智能化浸种中心,党员技术专班24小时轮流值守,运用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水温、湿度等关键参数。第一管理区党支部王海龙说:“种子是丰收的希望,我们必须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现在我们浸的1500余吨稻种,发芽率能达到98%。”
值得一提的是,农场党委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志愿服务岗设立到田间地头,让“红色细胞”的能量在生产一线得到充分发挥。农场还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人员成立12支志愿者服务队,围绕农机具检修、播种育秧、秧田管理、泡田整地、安全生产等工作做好服务保障,最大限度汇聚起“红色力量”。
截至目前,全场累计开展“春耕一线党旗红”志愿服务活动90余次,切实解决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
经营强“稻”,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兴农场党委聚焦优质高端米种植基地建设,创新“党委铺路、支部引路、党员带路”的营销立体架构,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持续释放“党建+营销”联动效应。
“围绕优化升级‘大兴硒米私人订制’模式,我们将全场百余名党员联建分组成立‘新农艺、新农商、新农服、新农匠、新农旅’5支党员先锋队,有效形成引领、带动、促进矩阵效应。”农场党委工作部部长许增军说。
在此基础上,农场党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带动全场300余名党员干部开拓市场,多次深入北京、昆山、佳木斯等销区市场寻求商机,开发客户,签订订单。
农场还通过开设优化栽培技术、实施绿色防控、提升耕地质量等系列农艺技术培训,以专业化、定制化、精细化的营销体系驱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大兴硒米年销售量200余吨,销售额达400余万元,签订客户2187人,遍布23个省100余个市县。
如今,大兴农场广大党员干部正在“红色稻路”上斗志昂扬、阔步前行。
文图:李雪 王楠楠 李双双
文字编辑:丛珊
审核:赵阳 宋倬
平面编辑:赵阳
统筹:张永刚
监制:刘晓雨
《北大荒日报》
来源:村口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