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阳光穿透云层,将70万平米的花岗岩地面照得发亮。当第18个徒步方队——女民兵方队以每分钟112步的频率踢过长安街时,人群中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队列中,32岁的王米佳右手持枪上肩,左手五指并拢贴于裤缝,帽檐下的目光如炬。这是她第二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阳光穿透云层,将70万平米的花岗岩地面照得发亮。当第18个徒步方队——女民兵方队以每分钟112步的频率踢过长安街时,人群中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队列中,32岁的王米佳右手持枪上肩,左手五指并拢贴于裤缝,帽檐下的目光如炬。这是她第二次接受祖国检阅,而这次的身份,是天津蓟县“盘山英雄民兵班”的一员。
王米佳的童年记忆里,爷爷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这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兵,裤腿上永远留着弹片划过的疤痕。父亲王建军是炮兵出身,三等功奖章整齐地排在五斗柜上。1998年抗洪抢险时,他连续三天三夜泡在洪水里加固堤坝,膝盖落下了病根。“那时候你爸回家,腿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还笑着说这是军人勋章。”母亲的讲述,在王米佳心中种下了军旅梦。
2015年高考后,这个身高1米75的姑娘同时收到了中国民航大学和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所有人以为她会选择空姐专业时,她却在征兵处填上了“武警部队”。“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觉得爷爷和爸爸的魂都附在我身上了。”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2016年新兵连的三个月,王米佳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洗礼。五公里越野时,她咬着牙把呕吐物咽回去;战术训练中,膝盖在水泥地上磨出鸡蛋大的血泡。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她作为女兵方队第12排面基准兵,每天在沙河阅兵村练习踢正步8小时。“为了保持踢腿高度一致,我们在膝盖上绑3公斤的沙袋,脚尖还要挂水壶。”最终,她所在的方队以“米秒不差”的精度通过天安门,被阅兵指挥部评为“最佳排面”。
退伍后,王米佳本可以选择航空公司的高薪岗位,却毅然加入了“盘山英雄民兵班”。这个成立于1942年的传奇队伍,曾配合八路军击毙日军中队长铃木。当她抚摸着丁福顺老英雄的步枪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他们在盘山打游击的硝烟。
2025年3月,当得知自己入选“93阅兵”民兵方队时,王米佳正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抉择。3岁的儿子刚上幼儿园,丈夫长期出差,家里全靠两位老人支撑。关键时刻,婆婆和母亲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两人轮流住在王米家,白天送孩子上学,晚上辅导作业。视频里,两位老人总是穿着王米佳的旧军装,说是“沾沾兵气”。
训练场上的王米佳,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无穷动力。三伏天里,她和战友们在地表温度58℃的训练场练习持枪定型,枪管上还要放扑克牌保持平衡。有次正步分解练习,她单腿站立了20分钟,脚踝肿得连靴子都脱不下来。军医检查时,发现她的跟腱已经严重发炎。
9月3日凌晨2点,王米佳对着镜子最后一次整理着装。军帽上的帽徽擦得能照见人影,新配发的03式自动步枪泛着冷光。当方队通过敬礼线时,她的余光瞥见观礼台上挥舞的五星红旗,喉咙突然哽咽——这是爷爷和父亲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回到蓟县时,整个社区都沸腾了。20多位退休教师连夜赶制的横幅“铿锵玫瑰载誉归”挂在楼前,邻居们自发组成锣鼓队。3岁的儿子被奶奶抱着站在最前面,却认不出穿着军装的妈妈,躲在奶奶怀里直哭。“妈妈在这里,妈妈在这里。”王米佳单膝跪地,眼泪滴在儿子的小手上。
如今,王米佳的手机相册里,依然保存着两次阅兵的照片。2019年那张,她目光如炬,嘴角微微上扬;2025年这张,眼神多了几分坚毅,帽檐下的皮肤晒得黝黑。在盘山民兵班的荣誉室里,新增了王米佳的照片。旁边是丁福顺老英雄的画像,还有一行褪色的标语:“民兵也是兵,保家卫国不分前后方。”每周六,王米佳都会带着儿子来这里,给他讲当年民兵连炸鬼子炮楼的故事。“我要让他知道,老王家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保家卫国的热血。”
从空姐到民兵,从天安门广场到盘山脚下,王米佳用双脚丈量着责任与担当。当人们惊叹于女民兵方队的飒爽英姿时,她总会想起爷爷临终前的话:“丫头,记住,军装穿在身上是责任,脱下来是荣耀。”而这份荣耀,正在新一代女民兵的血脉中延续。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