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身肩临床重任,勇攀科研高峰,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倾注心力。在日常教学中,他们言传身教、严管厚爱;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躬耕教坛,丹心育才。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师者”系列报道,向每一位以专业与温暖照亮医学之路的教师致敬。
他们身肩临床重任,勇攀科研高峰,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倾注心力。在日常教学中,他们言传身教、严管厚爱;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这些故事,见证着他们以智慧、耐心与坚持,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医学青年的精神底色。谨此致敬每一个在黑板上写满真理、在病房中践行仁爱、在实验室里播种未来的——闪光的名字。
方乐堃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新星。现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科学技术处处长、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动物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疾病代谢调控及干预,探索消化道肿瘤及放射性肠炎发生发展机制。
教学情况: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分子医学教研室负责人,主持《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共培养博士3人,硕士1人,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次,3人获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2人获中山大学优秀博士论文,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或博士生专项。方乐堃获2024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指导1名博士后出站直接转聘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方乐堃:老熟人——
习惯他的陪伴教导,笃定他在背后支撑
在与学生日常交流时,方乐堃不太讲究一些繁文缛节,为人师但不好为人师,没有代际的距离感,学生有困难会和他主动提,他都会认真听,并且想办法去解决。讨论学习时,学生有不同意见、提出质疑,他永远是先倾听,再沿着学生的思考路径去解答他们的疑惑,学生就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哪里出问题。
“我们组里氛围也很轻松、很团结,不会太在意师兄师姐辈分,咱们是一起完成事情的伙伴。”
很随和、很好说话的人,一碰到学术就会刚硬起来,并不是态度硬,是原则底线不容让步。基础要牢、数据要严谨、功夫要细致、该走的流程要走好……这样的话,每个学生都从他嘴里听到过。同时,他认为,这些东西把控好,成果自然水到渠成。
有次为了学生的一组数据,他一个周末都耗在电脑前。当时学生提供的化学式存在误差,导致初始数据异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能简单快速处理的工作,为了保证整体进度,他决定先解决问题。默默查阅数据库、复核结构、重新计算,用加倍的工作弥补了学生的疏忽。到了晚上,终于忙完了,他整理好修改资料,发到学生邮箱。
因此,周一清早,学生除了收到一份分析结果,还有一个意外的文件——一份详细的结构式比对PPT。
“认识到错误,我感到很愧疚,急忙去道歉,他告诉我哪里不对,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批评我。”这个学生回忆道。
方乐堃指出学生错误以后,继续指着屏幕上的谱图进行分析,“你看,最开始按你给的化学式,质谱峰非常杂乱,有的根本不出峰,那几个错的式子,连我都差点被带偏了。下次结构式多核对两遍。实验可以试错,但基础一定要牢。”没有一丝不悦,只是语气平和地叮嘱。
教学、培养学生,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他乐于亲见每一个初入实验室时手足无措的学生,在他的托举与引领下,逐渐变得严谨、自信、独当一面。他并不想把学生培养成只能产出数据的“员工”,他相信他们都有各自的潜力,他希望能帮助大家成为一个个具备独立人格与扎实技能的“科学家”。他深信,科研的真谛在于薪火相传。他能做的,就是将知识、方法与那份对科学不容置疑的敬畏,稳稳地交到下一代手中。
时间像一列火车奔驰而过,年轮碾过太多琐碎,方乐堃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学生们笑着说,我们和方老师太熟了,很难察觉到他不一样的东西,可是有他在,我们就很安心。
#
学生心里话
”
钟丹: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感谢方老师为我们提灯引路,耐心指导,不辞辛苦!祝您四时康健长乐,学术长青,万事顺心!
”
”
庄卓凯:方老师始终以亦师亦友的亲切姿态陪伴我们成长。他始终以自身为范,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引领我们深耕钻研,以笃志求索的热忱点亮我们的科研之路;同时又总在我们遇到困境时悉心关怀,于压力渐增时温暖托举。好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诲,在您的引领下,课题组的我们总能齐心协力,稳步前进。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师泽如沐,微以致远。衷心祝愿您教师节快乐,桃李芬芳,顺遂舒心!
”
左涛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现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人体微生态与老年慢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态(细菌、噬菌体/病毒、真菌和古菌)和肠道微生态移植与炎症性肠病(IBD),研究聚焦于肠道微生态在IBD和肠道微生物移植中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情况:自2022年起,持续承担本科《动物实验基础》和《动物实验技术》两门课程教学。多名研究生以高质量成果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其中1名在读博士生获批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研究生),并凭借突出潜力入选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参加2025年美国消化道疾病周并作学术报告。1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IF>20的高影响力论文,毕业论文获评中山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该生荣获2025年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左涛:深度参与的引路人
在左涛眼里,科研不是孤峰,而是一片需要结伴耕耘的森林。作为一名导师,他最开心的是看着每个学生都能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起来独当一面。这段路,他全心全意去引领、呵护。
从研一开始,左涛就要求学生进行每周文献汇报,为的不只是要求学生学会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快速阅读、学习创新点、学习实验设计思维的能力,现在这种每周文献汇报方式有序进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明显提高。
课题组里“老带新”也是传统之一,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跟着博士研究生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到新环境、学习成熟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等以及明确研究方向和课题规划;另一方面,“老生”可以巩固与深化知识并培养协作管理能力。
修改文章和写项目申请书,左涛一直是高标准高要求。“你们给到的初稿,我都改得‘满江红’,但我不是在否定你,是在陪你打磨一件作品。”他以一个审稿人的角度,从标题措辞、图表呈现到逻辑衔接,从立项依据、研究思路到模拟答辩,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一遍遍打磨、梳理,每一篇文章都改到二三十个版本才达到投稿标准,每一轮模拟答辩都提出专业修改意见,学生也因此获得极大进步,文章被顺利接收,基金项目也获批立项。
当时,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研究生)是第一年设置且时间紧迫,左涛日常工作中就提醒学生把控好零碎时间做好课题写作、汇报准备,厚积薄发,才能应对自如。在获知该项目申请信息时,左涛第一时间找来学生了解课题研究进展以及项目申请准备情况,并与她逐段修改完善内容,邀请院内外同行专家举办预答辩会指导工作。后来,学生又主动申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左涛很高兴,工作忙到12点也要帮学生修改申报书,做答辩专项辅导。
平时,他就鼓励学生走出去,多表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演讲,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不仅在简历上增加亮点,还极大提升自信心、演讲应答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
左涛认为,好的科学训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能伴随和受益一生的能力,能清晰定位自己的未来并勇敢挑战困难,不管以后在哪个行业发展,这些能力和勇气都是真正用得上的底气。
#
学生心里话
”
苏润萍: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向您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一直都很想对您说一声谢谢,谢谢您当初选择了我们当您的学生,谢谢您对我们科研思维的指导,更谢谢您让我们大家在炽热的夏天里面相遇......在这个团队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如果说让我形容左老师,大概,科研指导中是“高标准严要求”,日常相处中是“可畅聊能大笑”。正值教师节之际,我们大家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心。愿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
”
黄子誉:教师节,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想向您道一声感谢!感谢您总在我们陷入实验困境时耐心拆解问题,手把手教我们搭建研究逻辑;感谢您日夜兼程帮我们修改文章,察觉我们赶课题熬夜时会叮嘱我们注意休息;感谢您从我们入学之初就为我们未来几年科研学习以及事业做谋划;感谢您的严谨与温暖,愿您节日快乐,身体康健,科研事业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
感谢邹邵敏、黎结丽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婷婷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来源:中山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