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身肩临床重任,勇攀科研高峰,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倾注心力。在日常教学中,他们言传身教、严管厚爱;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躬耕教坛,丹心育才。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师者”系列报道,向每一位以专业与温暖照亮医学之路的教师致敬。
他们身肩临床重任,勇攀科研高峰,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倾注心力。在日常教学中,他们言传身教、严管厚爱;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循循善诱、亦师亦友。
这些故事,见证着他们以智慧、耐心与坚持,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医学青年的精神底色。谨此致敬每一个在黑板上写满真理、在病房中践行仁爱、在实验室里播种未来的——闪光的名字。
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
兰平 教授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编和副主编人卫社等外科教材10余部,其中主编的专升本教材《外科学》(第四版)获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近5年来,指导的研究生获中山大学逸仙学术之星、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连续4年获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多名研究生获评“广东省优秀学生”“中山大学博士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兰平本人也因出色的育人工作获评“中山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他让我们相信: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
“科研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突破的过程。”这是兰平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指导学生的真实写照。
2025年1月,2021级博士研究生袁铭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并获2024年度中山大学“逸仙学术之星”称号。荣誉背后,站着一位始终默默护航的老师。
“老师从来不是远距离指挥,他就在我们中间。”袁铭这样形容。每周组会,兰平都会认真听取每位学生的课题进展,从研究思路到实验设计,从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他事无巨细、全程参与,不仅精准指出问题,更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与思维模式上悉心点拨、倾囊相授——小到一篇文献的推荐,大到研究路径与学术视野的悉心培养,始终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每周二早上7点,兰平课题组组会
在袁铭开展课题“新型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炎症性肠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关键时期,兰平不仅协助他破解研究中遇到的下游靶点广泛、难以精准筛选的难题,还主动协调院内外消化内科专家参与指导,并推动关键标本资源的共享,为该研究最终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奠定基础。在“逸仙学术之星”答辩准备阶段,兰平更是一遍遍帮助袁铭打磨申报材料,细致指导答辩陈述,助力他在最终答辩中从容发挥、脱颖而出。
“他让我明白,真正的好科研,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袁铭动情地说。
兰平的这种指导理念源于他多年的学术积累和教育实践。在他看来,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他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这种学术上的严格要求和生活上的无私关怀,使得他的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勇往直前,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身后永远有座“医靠”
在兰平看来,导师的责任远不止于学术引领,更在于构建一个支持系统,“让学生不怕失败,有人可依,有路可退”。
已毕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林彦云对此深有体会。在他面临毕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时,兰平多次与他促膝长谈。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安静地倾听他的困惑和焦虑,理性地帮他分析。“眼下这些压力都是暂时的,只要你坚持住、踏实往前走,总会有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一刻。”作为团队的引路人,他以最朴素的方式,陪伴和指引学生前行。
最让林彦云铭记的,是兰平那句郑重而温暖的承诺。“不管我有多忙,只要学生需要我,我永远会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前头。”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作为师者的责任担当,更让学生们在科研攀登路上有了一份坚实的安全感。
在兰平的带领下,课题组既是一个专注学术、攻坚克难的“科研战场”,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他倡导学术上碰撞思想、交流共进,也鼓励生活中互相关爱、彼此支持。而他,以平等而深厚的关怀,支持着每一位成员的成长。
兰平带领学生们开展教学式查房
这种氛围,让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在汲取学术养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处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兰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们传递着医者的仁心和师者的良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既具备扎实学术能力,又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兰平的支持和帮助下,林彦云最终走出了那段艰难时期。“每次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兰老师都会开导我直面困难,让我学会从失败中重新找到新的方向。”林彦云说道。
2025年毕业季,兰平与毕业生合影留念
薪火相传,师道永续
在2024年开学之际,兰平抱着一摞书来到办公室,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给大家分发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自传《写我自己》。他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亲笔写下了不同的寄语,这些话语恳切而充满期许,勉励学生保持好奇、坚守初心,在从医之路上脚踏实地、不忘仁心。
他常以裘法祖院士的箴言启迪学生们:"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当这些智慧化作文字,便如春风化雨,在医学生们心中播下仁术仁心的种子。学生林镇森将这本枕边书比作医学路上的北斗:"每当疲惫或迷茫时,它总能唤醒我们学医的初心——为生命而学,为苍生而行。"
如今,兰平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学术新星,有的在临床一线发光发热。尽管岗位不同,但他们共同的底色,是兰平所传递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坚守与追求。这份传承,早已跨越课堂与实验室,深深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与人生道路之中,持续照亮后学前行之路。
TEACHERS' DAY
他用四十载杏林坚守诠释: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兰平正是这样一位燃灯人——以仁心为烛,以学术为光,在无数医学生的心田播撒下温暖而坚定的光斑。这些光影,最终都化作他们前行路上不灭的星火。
兰平团队合影
致谢:郭爽、袁铭、林彦云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来源:中山六院